自陆羽开创茶道,茶便渐渐深入人心。明代朱权的《茶谱》在陆羽求真茶道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以茶悟道的观点。在朱权的茶道中,探究造化,是要从烧水烹茶,甚至是采摘烘焙开始。在《茶谱》中,朱权对茶的点泡、茶的礼仪、茶的制作方法、制茶与烹茶的工具,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探讨。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则是专门论水的著作。书中所记的各种水质,多为作者亲尝,他对水的点评涉猎宽泛,对水的成因做了考察,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装帧漂酿,古雅大气,很喜欢中华书局出的这一整套好书。点评写得好,深入浅出,符合大部分人的读书习惯与要求,专业编辑就是牛。读至最后,“煮一杯水,相与荫青松……”一句,评者也单拿出来赏析了下,看来自己的读书灵触还未完全泯灭。今日又细读了一回,突然很想去四处旅游时接各地的泉水来品尝一番。也打算去济南玩一圈
评分茶有万藏
评分内容9分,更喜欢茶谱一些。书的注释很好,偶尔蹦瑕疵。装帧10分,充分体现纸质书的存在意义。
评分清,朗也,静也,澄水之貌。寒,冽也,冻也,覆冰之貌。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其濑峻流驶而清,岩奥阴积而寒者,亦非佳品。 石少土多沙腻泥凝者,必不清寒。 蒙之象曰果行,井之象曰寒泉。不果则气滞而光不澄,不寒则性燥而味必啬。 冰,坚水也,穷谷阴气所聚。不泄则结,而为伏阴也。在地英明者惟水,而冰则精而且冷,是固清寒之极也。谢康乐诗:“凿冰煮朝?”《拾遗记》:“蓬莱山冰水,饮者千岁。”汲泉道远,必失原味。唐子西云:“茶不问团銙,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话。”又云:“提瓶走龙塘,无数千步,此水宜茶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新茶不过三月至矣。”
评分我们今天的饮茶方式,深受明人饮茶之道的影响;这本书讲茶讲水讲饮茶的情趣与格调,天然随性;与今天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所谓茶人茶席茶道的大忽悠,大相径庭泾渭分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