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司法制度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曾被中国法学会评选为“第四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被教育部遴选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在正式的学术研究之余,致力于法律理念的普及和启蒙工作。在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前提下,更追求“做万场讲座”,努力向法科学生、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普通公众传播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陈瑞华,1967年生于山东聊城。1985年9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先后于1989年7月、1992年7月和1995年9月,在该校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7后7月工作期满出站,并留校任教。从1997年8月起至今,任北京大学 法学院副教授。主要学术领域:刑事诉讼法学、程序理论、证据法学、司法制度。主要学术著作:《刑事审判原理
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 这本书是从朋友那里淘来的,最近自己都很少选书,常常朋友的推荐和赠予都能让我如获至宝,可见书和朋友,真是相得益彰,妙不可言。 5月才翻开,在周末奔波的地铁上,我读完了第一遍。有时伴着清晨的朝阳,觉得光芒万丈;有时趁着夜晚的疲劳,仿佛万丈迷...
评分作者从刑事诉讼法与当前现实的法制情况,剖析了我国现在存在的的一些问题。 我们的法律体系缺少的理性,把法律作为治民的伪法治而非法律统治的真法治。 作者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确实我国当前法治状况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如果仅仅从修订法律角度出发,而不转变法律职业者的思路...
评分大概地记一下每章节所讲的内容。自用 1.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综述性质。解书题——过程公平+程序正义。后续主要围绕“程序正义”一词展开。 永远把人类,无论你亲自所为还是代表他人,当作目的,而绝不仅仅当作手段来对待——康德 2.听取另一方的陈...
评分作者从刑事诉讼法与当前现实的法制情况,剖析了我国现在存在的的一些问题。 我们的法律体系缺少的理性,把法律作为治民的伪法治而非法律统治的真法治。 作者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确实我国当前法治状况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如果仅仅从修订法律角度出发,而不转变法律职业者的思路...
评分大概地记一下每章节所讲的内容。自用 1.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综述性质。解书题——过程公平+程序正义。后续主要围绕“程序正义”一词展开。 永远把人类,无论你亲自所为还是代表他人,当作目的,而绝不仅仅当作手段来对待——康德 2.听取另一方的陈...
一本揭短的书
评分not bad
评分内容略浅显,适合入门用。
评分其实观点大家都知道,重要的是对这些观点的解读和分析。本书可以作为启蒙书,也可以让那些从事法律专业的人反思自己的工作。另外,陈教授的某些对司法机关的批评是尖锐的,有些于实际有差距。
评分关于程序正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