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内好:现代日本杰出的思想家。他在1943年与武田泰淳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文学研究会,并出版《中国文学月报》直至1943年研究会解散为止。在六十年代安保运动前后成为知识界的精神领袖。对于竹内好而言,中国不是外在的“他者”,而是自我否定的内在契机,在这一悖论的层面上,竹内好把中国、把鲁迅变成了自己一生奋斗的精神原点。
发表于2025-01-22
近代的超克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站在巨人孙歌的肩头我够到了竹内好,而他的太阳是鲁迅。从各种小路走,最后都能看到这个太阳。竹内好的思考叙述驳杂而缠绕,但是出乎意料,只要集中精力读进去都可以顺利地跟着走过许多起伏拐弯,在惊觉结论之创造性与深刻同时,我竟然也可以体会思考书写的速度感和披荆斩棘的...
评分看这本书之前,对竹内好的了解不多,唯一一次就是读过他的《新颖的赵树理文学》。 对于文学研究,我仍然抱持着这样的观点,文学研究是面向未来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理论必须用于实践。至于其方法、形式,我并不认为是固定僵化的。然而,随着文学研究的学术化和体制化,这...
评分——读韩毓海《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 认真地读了一遍韩毓海《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一文,我作为一个日本文化研究的陌生者,对韩毓海文章中辨析“明治维新”与“昭和维新”的区别很受启发。前者主题是“脱亚入欧”,但在这个过程中,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欧洲普遍主义日本政...
评分第一,我同意竹内好对欧洲、日本和中国的观察。 欧洲文化是扩张性的,因为理性本质上是扩张性的。日本会迅速有样学样,而中国比较固执。 第二,我不同意他对鲁迅的判断。 竹内好说鲁迅绝望,其实鲁迅说的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日本人自己喜欢绝望就行了,不要...
评分沟口雄三在《作为方法的中国》中提出“中国作为方法,世界作为目的”的论点,借用他的这个说法,我也想提出“作为方法的日本”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希望破除将研究对象作为异文化的客体、标签化、脸谱化的研究思路,走出“我们”、“他们”这样旗帜鲜明的阵营,站在作为个体...
图书标签: 竹内好 鲁迅 日本 文化研究 思想史 现代性 比较文学 文学
本书遴选了作者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竹内好的思想方式与知识立场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物质。
如果需要仅用一个词来来贯通各篇目读后的杂想,那只能是:宙吊り。
评分读这本书有利于更清楚的看钓鱼岛问题。
评分大概是八年前读的,那个时候大概既不懂鲁迅,也不懂竹内。不懂的并非否定的部分,而是否定之后生长的部分,是自觉到无力之后该往何处去的部分,我想这便是我褪掉的年轻的皮。即便是将回心放在一个“罪”的角度讲有过分阐释之嫌,依然是极好的、拒绝纯粹的知识关照的文学阐释最出色的示范。
评分晦涩。孙歌的译序虽好但也以竹内好式笔触辞藻包裹和神秘化了整个文集。简言之,自身活在历史进程中,又反对“知识霸权”,自认为文字和命题中已包含历史之运命和前进方向,追求知识生产的反霸权姿态,所谓“在纸上完成一二·八”;欲要树立日本之国民精神人格和主体性,认为中国印度等“精神/文明/民族性独立”者比国体独立之日本更具备实质独立,却又主张主体必须自我否定、解体和给予方可容纳更多他者并达成类似“大东亚共荣圈”之类的亚洲命运与进步共同体,则日本与亚洲之关系若何又很暧昧;进步与反动乃是一体两面,然反动亦不一定不蕴含“超克”之类激进的意识形态。当政治转移到纸上成为思想游戏,则既激越又矛盾。与其说是咀嚼黑暗和拥抱虚无之鲁迅,还不如说是拼命以死士姿态打风车的堂吉诃德。
评分东洋诸学人之论鲁迅,我看还是竹内好论得最切近鲁迅之问题意识,并且以鲁迅自身为方法之操作鲁迅,亦本于鲁迅对流动之当代史的切近的态度的,而行文中肌理分明的脉络感,更毫无掩饰地呈现思考者无定之思想游踪,其行文中所遭遇之阻滞、困惑和障碍,皆颇诚恳地一览无遗,供人观览。鲁迅无意塑造个人正确之思想形象,而不消说毁绝这自苦的思想偶像。由此,若说竹内好氏对鲁迅或有创造与曲解,也是在鲁迅的意义上的曲解,内成于其参与历史的肉身性的,本合于鲁迅之精神。以修辞论,竹内好颇诚恳到无余。其余诸公,学院教授,皆有保留。
近代的超克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