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内好:现代日本杰出的思想家。他在1943年与武田泰淳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文学研究会,并出版《中国文学月报》直至1943年研究会解散为止。在六十年代安保运动前后成为知识界的精神领袖。对于竹内好而言,中国不是外在的“他者”,而是自我否定的内在契机,在这一悖论的层面上,竹内好把中国、把鲁迅变成了自己一生奋斗的精神原点。
发表于2025-02-24
近代的超克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沟口雄三在《作为方法的中国》中提出“中国作为方法,世界作为目的”的论点,借用他的这个说法,我也想提出“作为方法的日本”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希望破除将研究对象作为异文化的客体、标签化、脸谱化的研究思路,走出“我们”、“他们”这样旗帜鲜明的阵营,站在作为个体...
评分1. 为什么读这本书? 我在宁波图书馆偶尔翻到这本书,好奇什么是“近代的超克”,不懂又没人可问就自己翻阅起来。我想了解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学者在日本侵华战前、战中、战后的与这场战争的情感联系和思想状态,日本战败后的怨恨?怀疑?苦闷?反思?另外还有日本的中国文学学...
评分沟口雄三在《作为方法的中国》中提出“中国作为方法,世界作为目的”的论点,借用他的这个说法,我也想提出“作为方法的日本”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希望破除将研究对象作为异文化的客体、标签化、脸谱化的研究思路,走出“我们”、“他们”这样旗帜鲜明的阵营,站在作为个体...
评分小序:此文稿为去年10月14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资格考读书会上作主题发言依据的读书笔记和讲稿。由于一种“身在北大而心不在”的惶然失焦的肉体感觉,一直没有将它的章节和内容整理、拓展成完整的文章。竹内好氏于日中战争正酣时来到沦陷时期的北平留学,过着一...
评分虽然只是一篇公选的课程结课作业 一、 历史深处的忧虑 人们总是把鲁迅先生看做那个时代一个标杆式的人物,是直观意义上的“战士”,却很少有人愿意从那张时代的大网中跳脱出来,顺着鲁迅先生深邃的目光,去看穿他骨子里的埋在历史深处的忧虑。 自鲁迅的作品被大量编入中小学...
图书标签: 竹内好 鲁迅 日本 文化研究 思想史 现代性 比较文学 文学
本书遴选了作者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竹内好的思想方式与知识立场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物质。
重读……竹内以其自身向度的纠结感共鸣了一部分的鲁迅的绝望。 又,想起在日研中心跟着孙歌老师一起阅读的课堂时光。
评分对鲁迅的论述真是非常精彩,虽然有六经注我之嫌,但这种将外国的写作者视为自己的原点的做法实在是相当了不起。总体来说这本书是一种基于所谓现代性的反命题,在否定的基础上回顾自身建构理论,是勇毅而值得尊敬的书写。
评分可与《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对读。作为方法的中国,“超克论”是对日本近代起源的追问,与“脱亚论”相反,它通过与西洋的分裂对立及作为亚洲价值代表的方式回答问题。超克论表面包涵以亚洲价值批判欧美现代性的反省,背后则是以亚洲结盟对抗西方霸权的假定,其历史背景正是“大东亚共荣圈”,此意义上竹内超克论与宫崎朴素说类似。正因为此,竹内说“大东亚战争成功地完成了支那事变,使它在世界史中获得了生命”(《大东亚战争与吾等的决意》)才不会让我们意外。但实际上,甲午或日俄战争都带有典型“代理人战争”性质,只在一战后西方不允许其独占亚洲利益后,日本对西方不满甚嚣尘上,思想界才兴起“超克”分裂说。竹内强调日本思想的民族化、独立化和主体性,此与尼采《道德谱系》类似。日本学者论著多有生命感及现实性,这是中国学者应该学习的。
评分如果需要仅用一个词来来贯通各篇目读后的杂想,那只能是:宙吊り。
评分对鲁迅的论述真是非常精彩,虽然有六经注我之嫌,但这种将外国的写作者视为自己的原点的做法实在是相当了不起。总体来说这本书是一种基于所谓现代性的反命题,在否定的基础上回顾自身建构理论,是勇毅而值得尊敬的书写。
近代的超克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