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娃・索贝尔:美国久负盛名的畅销书作家,曾是《纽约时报》科学新闻线的得奖记者,目前也仍为多种杂志撰稿。她拥有一个科学家庭,从小就对科学及科学家的生活很感举从孩提时代起她就开始关注大科学家伽利略的生平。为了写作此书,她先后四次奔意大利,从佛罗伦萨国家中央图书馆找来修女玛丽亚・切莱斯特的信件,并把120多封玛丽亚致父亲伽利略的信从意大利文译为英文,从而重新编写了伽利略的故事,揭开了伽利略研究的新篇章。
索贝尔现居纽约东汉普顿,前著《经度》(Longitude)――度风靡全球,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1996年度好书”、“英国年度出版大奖”等多项殊荣。
《伽利略的女儿》以情感生活为线索追述了这位科学巨人的贡献。在达娃?索贝尔的笔下,伽利略显得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作出那些影响深远的伟大发现的,他如何不遗余力地通过写作、谈话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如何有时不能忘情于名利,在将他的著作题献给权贵时不免阿谀奉承之嫌的。
正如《纽约的时报书评副刊》评论的,作者“让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复活了”。她力求再现那个时代,那个有文艺复兴的辉煌,也有宗教法庭之残酷的17世纪。
本书的美妙之处还在于伽利略女儿玛丽亚?切莱斯特的一封封书信,这是关于伽利略生平的重要文献,同时也具有完全独立的价值其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深挚的女儿对父亲的依恋之情令人感动,这些信件也提示了17世纪意大利日常生活的情形,特别是修道院生活的状况。
本书是一本科学、信仰和爱交织在一起的优秀人物传记。
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这句话是中国的,维尔吉尼亚、也就是后来成为修女玛丽亚•切莱斯特的这个女人是意大利人,伟大的伽利略的私生女。但她与中国女孩一样,尽管与她敬爱的“父亲大人”隔了一座修道院的厚墙,她依然是伽利略的小棉袄。 这本书实际是伽利略的传记,修女玛丽亚...
评分显然对于作者及出版商而言,本书搜罗的“120多封玛丽亚致父亲伽利略的信”乃是最大的卖点所在;但在我看来,这些信件对于构成一个真实的、生动的、丰满的伽利略的形象毫无意义,而且我不吝带着一点刻薄去猜想,这种无意义正是那些信件在某个图书馆里尘封了数百年的原因。 如果...
评分显然对于作者及出版商而言,本书搜罗的“120多封玛丽亚致父亲伽利略的信”乃是最大的卖点所在;但在我看来,这些信件对于构成一个真实的、生动的、丰满的伽利略的形象毫无意义,而且我不吝带着一点刻薄去猜想,这种无意义正是那些信件在某个图书馆里尘封了数百年的原因。 如果...
评分在读品和季风组织的沙龙上见到了达娃,很有气质,看得出年轻时是个美人,穿着一条红色长裙,赤脚穿了一双浅口藤编鞋子,围着一条棕黄的披肩,谈吐幽默,态度从容。 沙龙主要是以对话和问答两种形式进行的,有一些例行的提问,如进入科普写作这行的动因,写作的目的,科...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女儿的故事和女儿的书信成了全书最无聊的部分,伽利略在宗教信仰和科学发现间的辗转煎熬才是看点,着眼点有的弱啊,如果这算伟人八卦,只能说是无聊的八卦,明明可以更加有趣些的,也许是我按照《费马大定理》的标准去衡量了。
评分很细腻很好玩。 这本书其实和科学没有太大关系 反而写的是宗教,那个时期的意大利上层社会生活,妇女等等 很好看
评分读了个大概。从本书中再次体味人性的相似性,艰辛与无奈,总是受到大环境的制约(无论思想与行动)
评分可惜了,她明明是伽利略的孩子里最有天赋的一个,却因为她父亲的偏见,只能成为一个修女了。
评分爱因斯坦说凡是逻辑推导的命题对现实都是没有意义的。想来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分离就在如此,撒由哪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