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木,江蘇高淳人。南京大學法語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一等秘書。1985年起從事符號學研究,發錶相關論文30餘篇,翻譯齣版法國文學與社科名著《巴黎聖母院》、《遊蕩的影子》、《冷記憶》1-5等30餘部,編寫齣版法語教材及參與編寫中外母語研究專著10餘部,主持和參與國傢、教育部及江蘇省社科項目5項,主持建設國傢精品課程“法語閱讀”。2006年獲法國政府棕櫚教育勛章(騎士),2008年獲江蘇省第三屆紫金文學奬翻譯奬。
羅貝爾·布列鬆於1907年9月25日生於法國多姆山省(Puv-de-Deme)。1943年,他拍攝瞭第一部長片《罪惡天使》。1945年,他從狄德羅《宿命論者雅剋》的一個片斷中得到啓發,拍攝瞭《布洛涅森林中的貴婦》。他改編拍攝瞭貝爾納諾斯(Bemanos)的《鄉村牧師日記》(1951年),又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改編拍攝瞭《溫柔的女人》(1969年)和《做夢者的四個夜晚》(1971年)。他的許多電影如今已經成瞭經典,如《死囚越獄》(1956年)、《扒手》(1959年)、《聖女貞德的審判》(1962年)、《巴爾塔紮爾的遭遇》(1966年)、《少女穆謝特》(1967)、《湖上的朗斯洛》(1974年)、《可能是魔鬼》(1976年)和《金錢》(1983)等。
發表於2024-12-23
Notes sur le cinematographe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此書中。他主要強調幾點: 1、模特。而不是演員。要清除演員腦子裏的任何意圖。保持導演的絕對控製權。演員不要去錶演。要生活化。要“由外嚮內”。這一點就像“錶現派”的理念一樣。通過演員的數以韆計的模仿重復、機械地動作單元練習。進入到角色精神層麵。 2、繪畫與音樂...
評分其實我並未怎麼看過布列鬆的電影,但他的這本劄記,卻蘊含瞭不少真知灼見,頗具禪意。 摘抄一些如下: 每拍一個鏡頭,要在我已有的想象上覓放新鹽。 存有(模特兒)而非錶現(演員)。 重要的不是他們嚮我顯露的,而是他們嚮我隱藏的,尤其是那些他們沒想到會在自己身上有...
評分 評分 評分布列鬆說,“在X眼裏,電影是一種工業;Y眼中是拓闊、放大瞭的舞颱劇;Z看到的是票房數字。” 電影究竟是什麼,如果隻是工業,那當我們凝視大銀幕時莫名湧齣的淚水究竟為何而流?如果是藝術,為什麼它又在資本主義的裹挾下一次次地妥協、退讓,失去瞭作為藝術最基本的獨立性? ...
圖書標籤: 電影 Bresson 法語 法國 Robert_Bresson français RobertBresson 電影
布列鬆對電影藝術的個人感悟。在我看來也不僅僅是在講拍電影,也像是在講人生:一切都要返璞歸真。不要遮掩,不要修飾。不要過分在意一段人生經曆,而是這段經曆與下一個自己相遇時所産生的反應。 我當然是比較偏嚮布列鬆所提倡的這種電影的Cinématographe,可也深知這本書是遠處的高峰,想真正去攀登這座山之前,還要走完眼前的漫漫長路,穿過棘草與山榖。但以這種純粹的,探尋本真的藝術主張作為長遠所想的話,便多瞭一份篤定,不那麼容易當下的潮流擾亂方嚮。
評分大e推薦
評分Comme Clézio dit "Ces mots sont des cicatrices, des marques de souffrance, des joyaux." 看得原版,很舒服。其對於cinéma et cinématogrphe的區分,對於模特和演員的區分,對於完美的追求。他在這條追求完美的路上的思考,痛苦,吐槽都在這些短小的句子中呈現齣來,似懂非懂,但是觸動,是天纔,是創造,是為自己靈魂的顫抖賦形,是將某些不可說的動詞用圖片的連接去呈現。電影——就像現在的新媒體一樣,是挑戰,是希望,是機遇,是有著生命力的敘事——不是因為其媒介,而是因為其天纔。
評分布列鬆真難懂,加上法語渣所以看得特吃力。電影老師推薦的小冊子,管中窺豹,能對他的理念形成印象。追求對真實的無限接近,電影不是導演做齣來的作品,而是用極簡的模版,由外而內地揭露導演內心的真實。
評分布列鬆對電影藝術的個人感悟。在我看來也不僅僅是在講拍電影,也像是在講人生:一切都要返璞歸真。不要遮掩,不要修飾。不要過分在意一段人生經曆,而是這段經曆與下一個自己相遇時所産生的反應。 我當然是比較偏嚮布列鬆所提倡的這種電影的Cinématographe,可也深知這本書是遠處的高峰,想真正去攀登這座山之前,還要走完眼前的漫漫長路,穿過棘草與山榖。但以這種純粹的,探尋本真的藝術主張作為長遠所想的話,便多瞭一份篤定,不那麼容易當下的潮流擾亂方嚮。
Notes sur le cinematographe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