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切
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形成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1年移居澳大利亚。现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执教。主要作品有《等待野蛮人》(1980)、《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彼得堡的大师》(1994)、《童年》(1997)、《耻》(1999)、《青春》(2002)、《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等。库切曾获得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并于200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发表于2025-04-01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关于南非种族 库切的很多书中都有描写 在读这本书之前 对于南非概念 大概是 颜色 黑皮肤 动物世界 《夜航西飞》从不知道南非也会下雪 小说的主人公行政官对抗乔尔的野蛮行为 仿佛是文明的化身 他期间爱上了一个野蛮姑娘 送她回野蛮部落 这章浪漫的仿佛脱离了全书野蛮...
评分《等待野蛮人》讲述的是一个寓言般的故事,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有的是一个虚构的帝国,一段虚构的历史,大段大段都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一位驻扎在帝国前哨的老行政长官的内心独白,他在这个荒凉的边境打发着自己的岁月,没有什么与时俱进的念头,不过想着“在平静日...
评分当今的生活几乎到处充斥着文明,从某种维度说,文明是大潮流,从历史的车轮轱辘到现在,那就是伟大的进步了。可是当我们被文明的技术,文明的语言和文明的制度文明的伙伴包围的时候,似乎忘记了我们是从哪里发展来的。好久之前,我们也是野蛮的。我们是野蛮的人类,组成...
评分 评分一、等待 在我看来,“等待”至少同时包括两种含义: 1.等待的对象还未到来。 2.在等待者的预期(而不是意愿)中,等待的对象总有一天会到来。 比如—— 等待戈多。戈多是谁? 等待成长等待毕业等待假期等待电话等待爱情等待。 等待回应。等待更多的回应。 等待冲突。等待冲突...
图书标签: 小说 Coetzee 南非 英文原版 後殖民 外国文学 殖民 文化冲突
For decades the Magistrate has run the affairs of a tiny frontier settlement, ignoring the impending war between the barbarians and the Empire, whose servant he is. But when the interrogation experts arrive, he is jolted into sympathy with the victims and into a quixotic act of rebellion which lands him in prison, branded as an enemy of the state.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is an allegory of oppressor and oppressed. Not just a man living through a crisis of conscience in an obscure place in remote times, the Magistrate is an analogue of all men living in complicity with regimes that ignore justice and decency.
如果不是因为Writing Seminar,我可能会力荐...
评分这本小说里库切的文笔更加老练深沉,个人更加喜欢,其中最喜欢第三章远行旅程的描写。虽然知道是寓言小说,但总也好奇他对殖民暴行的描写有多少是出于想象有多少是根植历史。以后有机会去补补非洲殖民史。
评分很特别的感觉,有些不合逻辑的空白却意味深长。背景是写意的荒诞,却折射出鲜明的人类社会。人性的相异、文化的冲突、进步与倒退的辩证存在,这部书把整个世界梳理一遍,精炼到一座边境的小村庄。这是一部值得细看的好书。
评分读了三分之一,想起最近披露的爱因斯坦日记。正视自己的歧视厌恶懦弱,做出道德选择才是人的伟大之处。良心这个东西,是需要自省的。社会教我们程序化作业,很多人由此丧失了自省能力。第五部分主角遭虐待后哲思显现,他也明白自己和刑罚者只是帝国的两面。在帝国的“法律“自私扩张和野蛮人的自然生存中间,主角位置显然尴尬。有意思的问题是对他人的宽容是教育的结果吗?野蛮人是否相信以牙还牙才能生存,这里没有提供视角。在团体协助谋求生存和对他人残酷之间他们遵本能找到平衡点吗?还有作者如果不认为对野蛮人一开始的折磨是无稽之谈那么是否愿意以身试险?每个人都有生存下来的权利,在身体被摧残时保持良心最后得到人格上的胜利,特别伟大,但没有人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3.5星吧,人物还是有一点脸谱化,题材赞。
评分读了三分之一,想起最近披露的爱因斯坦日记。正视自己的歧视厌恶懦弱,做出道德选择才是人的伟大之处。良心这个东西,是需要自省的。社会教我们程序化作业,很多人由此丧失了自省能力。第五部分主角遭虐待后哲思显现,他也明白自己和刑罚者只是帝国的两面。在帝国的“法律“自私扩张和野蛮人的自然生存中间,主角位置显然尴尬。有意思的问题是对他人的宽容是教育的结果吗?野蛮人是否相信以牙还牙才能生存,这里没有提供视角。在团体协助谋求生存和对他人残酷之间他们遵本能找到平衡点吗?还有作者如果不认为对野蛮人一开始的折磨是无稽之谈那么是否愿意以身试险?每个人都有生存下来的权利,在身体被摧残时保持良心最后得到人格上的胜利,特别伟大,但没有人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3.5星吧,人物还是有一点脸谱化,题材赞。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