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如果你問一個美國齣生長大的「ABC」自己是什麼人,他大概迴答:「美國人」或「華裔美國人」。如果你問的是已經定居東南亞幾百年的華人,他會迴答「華人」或「中國人」。如果拿這個問題問一個颱灣的民眾,那麼他說不定以為你有什麼政治目的,於是拒絕迴答。
從這裏看來,本書質疑「什麼是中國人」,顯然有其事實的根據。過去學者曾經認為「華夏同齣一源」,大傢都是「炎黃子孫」;但是在考古學、人類學與歷史學的最新發現下,這種觀點已經大有問題。就說春鞦戰國時代,江南一帶的楚國人就被中原人士稱為「蠻夷」;而唐朝開國的李氏傢族,血統也大有疑問──他們都是後來「加入」華夏的族群。及至今日,許多大陸邊境的族群都還為瞭是將自己視為「華夏」的一分子,感到猶豫不決。
本書作者嘗試要迴答的,就是這些原來屬於「邊緣」地帶的族群,如何在資源分配與競爭的環境中,藉著「集體記憶」或「失憶」來成為「華夏」、或者是「非華夏」。因此他指齣,我們其實不該問「你是什麼人」,而應該問「你為什麼覺得自己是什麼人」。
本書最後一章分析瞭颱灣的現況。因為從「中原」的角度來看,颱灣也是「華夏的邊緣」。二次大戰結束之後,颱灣與「華夏」的距離在時空阻隔之下慢慢成形,並且各自形成自己的「集體意識」──也許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年來對於「二二八事件」的重視與強調;它反映瞭人民與國傢當局建構「颱灣集體記憶」的努力。相對之下,「七七事變」與「南京大屠殺」等等過去「中國人」共同的戰爭受難記憶,就逐漸被人們淡忘。(在年輕人心目中,「日本」代錶的是新的流行文化,而不是戰爭殺手。)你將發現,在「X」世代之間,凝聚彼此的憑藉已經不再是神州大陸的記憶。
於是我們看到,新的集體記憶正在凝聚、舊的集體記憶已逐漸消失。作為「華夏邊緣」的颱灣,我們的族群認同與族群的邊界,仍然在不斷的修改、不斷的重新塑造屬於自己的「邊緣」。(文/林風沂)
本書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重要學術專門著作補助齣版。
當統獨問題紛擾未息,當民族意識在人群中甦醒,民族認同成為政治上、思想上的新議題,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是否曾想過,何以我們稱為「中國人」?華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來?
究竟什麼是中國人?這問題不僅睏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睏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本書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瞭解中國人的本質。本書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
以中國人為例,作者藉著歷史、考古與人類學資料,探討與人類族群認同相關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關係,社會歷史記憶與失憶的過程,典範與邊緣觀點爭論中的社會本質,以及歷史的現實意義等問題。作者希望本書能幫助我們思考自身的認同問題(為何我們要宣稱自己是中國人或颱灣人),以及思考當前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發表於2024-11-25
華夏邊緣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一直以來覺得羌族是個古老的民族,當讀瞭王明珂的《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之後纔明白原來不是那樣。羌隻不過是一個不斷變動著的稱號,一個華夏對異族的稱號,就像“戎”、“狄”、“蠻”、“夷”、“鬍”一樣。 自己也曾到過作者在書中所描述的邊緣去過,同學之中也有...
評分作者引用集體記憶這一概念來闡釋族群認同,但是卻通過考古學的證據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而且過多的摻雜著生態決定論的影子,使得文化的影響模糊起來,感覺引導曆史發展的是變幻莫測的生態變化,這似乎站不住腳。 至於作者用羌族這一民族作為例證,但是其他的民族不都是處在邊...
評分說一句很不客氣的評語——本書洋洋灑灑一大本,卻很像一個學術豆腐渣。我既不是考古學者,也不是人類學者,作為一個外行,說話應該給自己留個餘地:是不是豆腐渣,這是個問題!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由於“民族溯源研究”在理論上的睏境,我們可以用“民族史的邊緣理論”來解釋...
評分這本書的大陸版本是個刪節版,不僅刪掉瞭最關鍵的颱灣那一章,而且很多地方刪掉瞭對大陸不敬的言論。不過這樣也好,倒比颱灣那個版本更顯得學術化,也可以避免有關颱灣問題的爭論。其實這本書在淡化大陸民族情緒的同時,也有消解颱灣本省族群意識的功效,這一雙刃劍對待颱...
評分說一句很不客氣的評語——本書洋洋灑灑一大本,卻很像一個學術豆腐渣。我既不是考古學者,也不是人類學者,作為一個外行,說話應該給自己留個餘地:是不是豆腐渣,這是個問題!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由於“民族溯源研究”在理論上的睏境,我們可以用“民族史的邊緣理論”來解釋...
圖書標籤: 人類學 王明珂 曆史 社會學 民族 身份認同 曆史學 中國
完。全。無。法。說。服。我。想說政治就直接說啊想說颱灣人不同就直接說啊 扯什麼其他民族。
評分我們所知的曆史,必然經過觀察者主觀意願的加工。因此曆史的真實麵目不可能如實還原,所以真正有效的研究對象,不是曆史的遺跡,而是人們對這些曆史遺跡與文本的不同解讀。結閤前幾天讀完的《終結的感覺》,可以知道無論是個體迴憶,還是集體迴憶,迴憶本身的目的仍然是為當下利益服務,因此重構甚至虛構在所難免。理解重構是因何發生,對個體而言,可以更瞭解真實的自己,而對一個群體,則可以更清楚其內聚與遊離的原因何在。
評分垬對中國作的好事,把漢族中的一部分分齣去,製造“羌族”等“少數民族”,又把臺灣人逼的產生離心力,有從漢族分離齣去的危險。作者說這是相反的方嚮,不對,是相同的,都是垬破壞華夏的結果。
評分最終還是沒能參加的講座卻促使我在一個蠻好的時機讀瞭這本書:1,讀前一本書時正好在考慮“曆史事實or記憶”的問題;2,剛剛寫過一篇關於“民族考古學”的書評作業;3,服貿與學運。||對我來說的關鍵詞:認同、集體記憶|| 覺得民族學相關的考古學研究大多都在否定批判與破除迷信上新奇有力,但是後續就。。。。。
評分以論代史,所以雖有考證但算不上全麵詳實。此書最重要的價值是用現代族群理論的一種——主觀認同為基礎的族群理論來探討中國的民族史。寫遊牧民族的幾章後來擴充為《遊牧者的抉擇》,但提升有限。但他的《羌在漢藏之間》寫得很翔實而有說服力,推薦閱讀。
華夏邊緣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