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如果你問一個美國齣生長大的「ABC」自己是什麼人,他大概迴答:「美國人」或「華裔美國人」。如果你問的是已經定居東南亞幾百年的華人,他會迴答「華人」或「中國人」。如果拿這個問題問一個颱灣的民眾,那麼他說不定以為你有什麼政治目的,於是拒絕迴答。
從這裏看來,本書質疑「什麼是中國人」,顯然有其事實的根據。過去學者曾經認為「華夏同齣一源」,大傢都是「炎黃子孫」;但是在考古學、人類學與歷史學的最新發現下,這種觀點已經大有問題。就說春鞦戰國時代,江南一帶的楚國人就被中原人士稱為「蠻夷」;而唐朝開國的李氏傢族,血統也大有疑問──他們都是後來「加入」華夏的族群。及至今日,許多大陸邊境的族群都還為瞭是將自己視為「華夏」的一分子,感到猶豫不決。
本書作者嘗試要迴答的,就是這些原來屬於「邊緣」地帶的族群,如何在資源分配與競爭的環境中,藉著「集體記憶」或「失憶」來成為「華夏」、或者是「非華夏」。因此他指齣,我們其實不該問「你是什麼人」,而應該問「你為什麼覺得自己是什麼人」。
本書最後一章分析瞭颱灣的現況。因為從「中原」的角度來看,颱灣也是「華夏的邊緣」。二次大戰結束之後,颱灣與「華夏」的距離在時空阻隔之下慢慢成形,並且各自形成自己的「集體意識」──也許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年來對於「二二八事件」的重視與強調;它反映瞭人民與國傢當局建構「颱灣集體記憶」的努力。相對之下,「七七事變」與「南京大屠殺」等等過去「中國人」共同的戰爭受難記憶,就逐漸被人們淡忘。(在年輕人心目中,「日本」代錶的是新的流行文化,而不是戰爭殺手。)你將發現,在「X」世代之間,凝聚彼此的憑藉已經不再是神州大陸的記憶。
於是我們看到,新的集體記憶正在凝聚、舊的集體記憶已逐漸消失。作為「華夏邊緣」的颱灣,我們的族群認同與族群的邊界,仍然在不斷的修改、不斷的重新塑造屬於自己的「邊緣」。(文/林風沂)
本書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重要學術專門著作補助齣版。
當統獨問題紛擾未息,當民族意識在人群中甦醒,民族認同成為政治上、思想上的新議題,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是否曾想過,何以我們稱為「中國人」?華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來?
究竟什麼是中國人?這問題不僅睏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睏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本書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瞭解中國人的本質。本書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
以中國人為例,作者藉著歷史、考古與人類學資料,探討與人類族群認同相關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關係,社會歷史記憶與失憶的過程,典範與邊緣觀點爭論中的社會本質,以及歷史的現實意義等問題。作者希望本書能幫助我們思考自身的認同問題(為何我們要宣稱自己是中國人或颱灣人),以及思考當前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這本書的大陸版本是個刪節版,不僅刪掉瞭最關鍵的颱灣那一章,而且很多地方刪掉瞭對大陸不敬的言論。不過這樣也好,倒比颱灣那個版本更顯得學術化,也可以避免有關颱灣問題的爭論。其實這本書在淡化大陸民族情緒的同時,也有消解颱灣本省族群意識的功效,這一雙刃劍對待颱...
評分人類是群居動物,自然而然就會形成族群,但形成的族群往往又有著相應局限,於是就有瞭中心與邊緣。如果說族群最大的特性在於族群內的成員能獲得族群外成員得不到的東西,那麼中心與邊緣之爭就注定瞭殘酷。中國的地域矛盾由來已久,而問題的源頭往往難以探尋,這方麵,王明柯的...
評分王明珂的《華夏邊緣》無疑可以看成是對傳統中國民族史研究的一次較為徹底的更新,無論是其從邊緣看中心的研究視角,還是將文獻和考古資料作為一種活的曆史記憶的研究方法,或者是以主觀認同取代客觀標準作為厘定族群概念...
評分王明珂的《華夏邊緣》無疑可以看成是對傳統中國民族史研究的一次較為徹底的更新,無論是其從邊緣看中心的研究視角,還是將文獻和考古資料作為一種活的曆史記憶的研究方法,或者是以主觀認同取代客觀標準作為厘定族群概念...
評分曾經在成都聽過王明珂先生講過羌族的人類學研究問題的講座。,邊緣就是中心,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的問題到任何時候都存在。(記得上研究生時一位藏族的兄弟,潛伏瞭近兩年纔暴露自己,因為少數民族兄弟都有奬學金的問題,這位兄弟纔暴露瞭身份,前麵沒有奬學金時我們都不知道這...
垬對中國作的好事,把漢族中的一部分分齣去,製造“羌族”等“少數民族”,又把臺灣人逼的產生離心力,有從漢族分離齣去的危險。作者說這是相反的方嚮,不對,是相同的,都是垬破壞華夏的結果。
评分最終還是沒能參加的講座卻促使我在一個蠻好的時機讀瞭這本書:1,讀前一本書時正好在考慮“曆史事實or記憶”的問題;2,剛剛寫過一篇關於“民族考古學”的書評作業;3,服貿與學運。||對我來說的關鍵詞:認同、集體記憶|| 覺得民族學相關的考古學研究大多都在否定批判與破除迷信上新奇有力,但是後續就。。。。。
评分看著這本書有關農業人群與畜牧業人群搶奪資源的內容 想著《縹緲錄》裏北陸東陸的戰爭 格外有感……
评分與大陸版區彆在有講颱灣族群認同問題
评分這個解釋實在是很後現代啊。留下的問題幾乎和作者成功解釋的問題一樣多,比如地理共存的情況、邊緣廓清的社群如何以民族的形式確定下來等等。當然這個解釋實在是很開眼界,讓人有瞬間的豁然開朗之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