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内容简介:莫尔在1516年写成《乌托邦》,采取了非常严肃的态度,使用的是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但是书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专名,都是杜撰。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
严肃作品不一定都是难读难懂的,学术经典里面也有让普通人读着轻松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版)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莫尔的写作手法很有意思。他利用一个“凭空捏造”出来的人物拉斐尔·希斯拉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乌托邦的情况就是由拉菲...
评分莫尔的两难 莫尔在介绍乌托邦的社会制度之前,并不是按照一般学术著作开篇谋局,对乌托邦作一总揽,让读者以俯瞰的方式观其大概,进而抽丝剥茧,逐条剖析其内部机理,而是从乌托邦的地理特性入手,着重强调乌托邦暗礁密布、航道莫测、城防坚固,乌托邦国民握据天险屏障,军事上...
评分"Outopia" Ou=No "Eutopia" Eu=Good "Topos" = place 烏托邦又是一個美好卻不存在的地方。 “私”從來都無法消除, 就如人永遠只是一個單獨、私立的個體。 自然俱來的“私”,只有在人的臆造中,才能平均為推而廣之的“公”。 平均、平等、一模一樣的後果,變是將這個烏有之境...
评分如果恶是现世的写照,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何以在现世活得足够好而不至于郁郁而终?对于无神论者来说,这是个问题。回过头去匍匐在某个神的脚下祈求指引,是倒退;跌入恶的泥潭一蹶不振,是自弃。读完《乌托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没有信仰的灵魂终究不安宁,不相信神,那就选...
评分如果恶是现世的写照,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何以在现世活得足够好而不至于郁郁而终?对于无神论者来说,这是个问题。回过头去匍匐在某个神的脚下祈求指引,是倒退;跌入恶的泥潭一蹶不振,是自弃。读完《乌托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没有信仰的灵魂终究不安宁,不相信神,那就选...
江绪林说得不错:“《乌托邦》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作品,与其说托马斯·莫尔在实质性地主张公有制,不若说文人莫尔在向柏拉图致敬,《理想国》中的善好城邦才是《乌托邦》中公有制思想的渊源。”事实上,整篇文本的互文性都寓居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那里。诚然,是书在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起点。然而,顾后瞻前,莫尔作为中介倒更接近于一名古典政治哲学家。文本中起码具有三重政治哲学态度。在理想邦中,哲人王仍旧是立法者,而其中的自然权利开始有所遮蔽,若有似无。而叙述者拉斐尔明确表示自己的明智意见永远不会被统治者与谋臣这些以利为义者采纳,故不愿在理想的乌托邦之外从政。第三重可以再分为两种,即聆听者莫尔与作者莫尔,聆听者莫尔本有心入世随后作罢,作者大法官的命家喻户晓。但且住,继续读英文版,我们看沛公怎么说吧。
评分这个我买的是中英文对照版,决意好好学英文,结果却浪费了半本书钱,你懂的。
评分妈蛋的 以后就读这种200页以下的书~太TM爽了~
评分这个会卖萌的政治家一定想不到他拐弯抹角创建的梦想中的政制日后成了子虚乌有的代名词。从权力行使模式到公民资产娱乐文化宗教没有一样符合现代性大趋势的美梦。但看到最末他说“但愿有朝一日这成为可能啊!”联系他郁郁寡欢的人生,心里长出的不该对政治思想家有的同情之心,鬼使神差多加了一星。
评分乌托邦没有文学、音乐、美术、建筑……因为乌托邦没有罪恶,没有人性的弱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