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发表于2024-12-22
100个人的10年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我最欣赏的是本书里的这段话:"以我的感受,大人物的经历不管多么悲惨,也不能和小百姓相比。大人物的冤屈总容易解决,小百姓们如果没碰对了人,碰巧了机会,也许很难得到命运的晴天,......我想,至今天下还有多少人含冤未平,无论是活着的还是已经死去的?"
评分对冯骥才的有限了解,始于多年前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神鞭》。这两年从网上得知他大力倡导并手体力行地挽救民间文化遗产,为此放弃了写作和绘画。但是直到读了《一百个人的十年》,我才意识到他是一位多么难得的作家。 从文学角度去评价这本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是纯粹...
评分看书的过程中,对一些内容很好奇,比如陶铸是谁?六十三号监狱如何?百度上搜了一下基本搜不到,就算搜到了一些有也和没有一样。 看完之后搜了文革博物馆,全中国只有一座。 多荒谬啊。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十年,如今只剩寥寥几本书和一座博物馆。 经历过的人犹如犯...
评分看完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孤独彻骨。 民间记忆在今日已成为商业噱头时,一九八六年的空气去文革未远,口述历史失真更低。作者宣称没有文学渲染,我相信,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故事”——故去的真事。伤痕本身就凄厉,哪堪成文学掬一把泪来洒。不喜欢文艺表现真实过的灾难...
评分中国对文革的反思显然不够,结尾的非文革经历者的文革概念令人忧心,才不到结束才20年啊!竟然就可以忘得一干二净了,如今四十年了,又是怎么样的情况? 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是确确实实存在这么一群人:他们既不了解文革,也不了解当下。这种蠢人是很可怕的,只要一旦有“导演...
图书标签: 文革 冯骥才 纪实 历史 100个人的10年 回忆录 中国 政治
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即在这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凡是这两大劫难的亲身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却它,又无法忘却它。文学家与史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记载方式: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本书作者试图以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的西宁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的真相。
书成于20年前,纪实的描写和回忆还不至于像今天这样淡薄和讳莫如深。看了一半,渐渐明白,对我们这一代来说,文革依然作祟于我们,而我们并不知道它源自于文革。
评分拯救怪物
评分书成于20年前,纪实的描写和回忆还不至于像今天这样淡薄和讳莫如深。看了一半,渐渐明白,对我们这一代来说,文革依然作祟于我们,而我们并不知道它源自于文革。
评分就是一场Battle Royale。 其中几篇作为口述史,文学性过浓了一点。
评分为我在二十出头时看过杨显惠,冯骥才,曹乃谦,孟伟哉而庆幸。我们曾面对过的苦难,不是鬼子和陈应松那样的书写。
100个人的10年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