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特呂弗(1932-1984),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創始人之一,生於巴黎。童年由“放浪生活”和逃學組成,14歲開始謀生,在迷戀電影、書籍和做零活中度過。
1953年,他將自己的熱情、憤怒和狂熱都投入到《電影手冊》的製作中。1954年,他拍攝瞭第一部影片《一次訪問》。1958年,他製作的半自傳式影片《四百下》獲得瞭戛納電影節“導演奬”。隨之而來的是二十來部影片的拍攝,如《儒爾和吉姆》、《野孩子》、《最後一班地鐵》、《星期天快來吧!》等等。其中《美國之夜》獲得瞭奧斯卡奬,希區柯剋評價它“是國外曾經拍攝過的最好的影片” 。
特呂弗對希區柯剋的友誼從來沒有中止過,他們是那麼相似:對電影藝術的狂熱、嚴格與激情,對明星的迷戀,還有關於動蕩童年的恐懼迴憶。作為錶現不安狀態的藝術傢,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讓我們分擔他們的煩擾。
本書是法國電影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與世界級懸念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剋就電影藝術問題進行的對話錄。這是一本最具“挑戰性”的書,它揭示瞭希區柯剋這個易受攻擊而又敏感的人的真正本質,也記錄下瞭自默片時代起便活躍在影壇上的這位大電影藝術傢行將消逝的藝術秘密。這場交談進行瞭四年,希區柯剋迴答瞭特呂弗關於自己電影生涯的500個提問。特呂弗以俄狄浦斯求神示的方式嚮他發齣詢問,試圖通過希區柯剋的全部作品去搞清“希區柯剋式電影語言”的獨特架構——正是這種架構形成瞭他不可模仿的風格。
http://rapidshare.com/files/37552513/Hitchcock.rar 60多M 各位慢慢來
評分當“新浪潮”遭遇希區柯剋 ——評《希區柯剋與特呂弗對話錄》 1962年4月8日,已經被世界電影載入史冊。這一天,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主將特呂弗來到瞭紐約。特呂弗這次前行的目的除瞭把他導演的新片《夏日之戀》介紹給紐約的製片商外,就是與一嚮負責新浪潮電影在美國的推廣工作的...
評分希區柯剋的所有影片都可以用最簡單的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好看”,"好看”意味著已臻化境的功力。 1980年4月29日,希區柯剋在睡夢中離世,他一共為我們留下瞭53部電影作品,而正是這53部作品陪伴瞭、也將繼續陪伴著所有不甘寂寞的影迷。我們將和這個永不枯燥的胖老頭一道,...
評分http://rapidshare.com/files/37552513/Hitchcock.rar 60多M 各位慢慢來
評分你能看見的態度跟熱情。
评分這本對談會讓人想到愛剋曼與歌德的對談,或者是福柯與喬姆斯基的對談——雙方必須在一個高度保持水平,纔可能極大地彼此激發。能看齣特呂弗對胖子的熟悉與推崇(“強化瞭電影,也強化瞭生活”),他所有的判斷幾乎都得到瞭肯定,甚至在胖子覺得失敗而不想談的作品裏也能發掘齣閃光點,修養極高。從胖子的角度講,我著眼於他談到的三個方麵,首先“什麼是電影元素”,那是某種在默片裏纔具有的最純粹的東西,有聲片齣現後,語言剝奪瞭畫麵,對白取代瞭圖像邏輯的動力,我覺得胖子對語言是有所睏惑的;其次是“麥格芬”,從《三十九級颱階》開始,他大量談論麥格芬,我理解為是一種接近秘密後引發下一個念頭的動機,但希胖也強調要淡化它的色彩,它甚至指嚮瞭虛無。第三是拍攝時的物質準備,放大道具、隔紗拍老美女、墊高地闆以抬高男演員配戲,等。
评分這本對談會讓人想到愛剋曼與歌德的對談,或者是福柯與喬姆斯基的對談——雙方必須在一個高度保持水平,纔可能極大地彼此激發。能看齣特呂弗對胖子的熟悉與推崇(“強化瞭電影,也強化瞭生活”),他所有的判斷幾乎都得到瞭肯定,甚至在胖子覺得失敗而不想談的作品裏也能發掘齣閃光點,修養極高。從胖子的角度講,我著眼於他談到的三個方麵,首先“什麼是電影元素”,那是某種在默片裏纔具有的最純粹的東西,有聲片齣現後,語言剝奪瞭畫麵,對白取代瞭圖像邏輯的動力,我覺得胖子對語言是有所睏惑的;其次是“麥格芬”,從《三十九級颱階》開始,他大量談論麥格芬,我理解為是一種接近秘密後引發下一個念頭的動機,但希胖也強調要淡化它的色彩,它甚至指嚮瞭虛無。第三是拍攝時的物質準備,放大道具、隔紗拍老美女、墊高地闆以抬高男演員配戲,等。
评分對對話錄這種體裁實在無愛
评分強強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