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伟,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两年后获硕士学位,专修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东亚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转向元明清小说戏曲。1997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2003年获终身教职。后任狄百瑞东亚人文讲座教授。自2011年起,执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席。
研究课题以戏曲小说为主,涉猎思想史、文化史、出版文化和阅读史等领域。著作包括:Rulin waishi and Cultural Trans for mationin Late Imperial China(Cambridge:HarvardAsianCenter,2003),《文人的时代及其终结:1723-1840》(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册第四章);正在写作有关《金瓶梅词话》的专著,新著《评点与图像:(红楼梦>现象及其它》即将出版。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手法展示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本书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他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怨恨起红尘 —— 明清底层士人社会心态随札 极具思想原创性的德国现象学大家舍勒在探讨“资本主义的未来”这一重大的现代性问题时,竟将“怨恨”心态作为资本主义精神动因的根源。他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首先不是财产分配的经济制度,而是整个生活和文化制度”(见...
评分如果说《儒林外史》是神仙小说,那么商伟先生就是这一小说研究者中的神仙学者。跟随他的指引,对小说的理解从浅率到迷茫、到幻灭。我应当庆幸能够一窥作家及研究者所揭露的幻灭感层面,即使以近乎冷静无情的方式。 就商伟先生的研究思路与对文化思想的洞见,谈两点。 1.发掘形...
评分与林庚先生相处的日子 商伟 1978年10月,我离开福州,开始了我在北京大学十年的生活。79—80学年,第一次听林先生讲课。记得那是在第一教学楼二层的一间教室,课的名称是“《楚辞》研究”。这门课对我的影响,多年后我才明白。 这是一门选修课,内容包括先生正在撰写的《天...
评分最初讀《儒林外史》,應該是初一的時候,很喜歡,看完之後還寫了首打油詩。也曾推薦給同學,結果同學大概沒聽清,去找了本《武林外史》,還跟我說確實很好看。上大學後,又重新讀了一遍,也只是淺嚐輒止,沒有深入體會小說的藝術性與思想性。買了這本書,其實不是爲了它是研究...
评分商伟:学问的背后应该有更大的关怀 1 南都:你那时候选择北大中文系是什么原因?也是文学青年吗? 商伟:我小时候学画,想考美术学院,最大的理想就是考进浙江美院,现在改称中国美术学院了。为了学画,我还花了不少笨功夫,手抄了好几本书,其中有俄国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
抽丝剥茧,有趣,有趣
评分近来读过的一本学术佳作。读《儒林外史》之后再读此书,颇见精微之妙处。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与儒林外史的世界类似的场域中。
评分通過數組悖論的論點重新審視《儒林外史》,例如禮儀重建、多重敘事、現實象徵、世俗想像、過去當下等,討論開放生成式的白話文人小說如何在史傳與抒情之外另闢蹊徑。很見功力的研究。at HFE #壹柒讀#094
评分通過數組悖論的論點重新審視《儒林外史》,例如禮儀重建、多重敘事、現實象徵、世俗想像、過去當下等,討論開放生成式的白話文人小說如何在史傳與抒情之外另闢蹊徑。很見功力的研究。at HFE #壹柒讀#094
评分文学史就是该这么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