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本书是个人探求宗教经验的记录,记载自身在信仰上的探险、疑难及迷惘,与其他哲学和宗教的磋研,以及对往圣先哲最珍贵的所言、所诲的省求。当然,这是一次兴奋的旅程,但愿我能叙述明简。深信这种对崇高真理的探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他自己的途径,每一途径人人各异。哥伦布是否曾在美洲登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确实曾去探险,且历经探险途中所有的兴奋、焦虑和快乐。
本书以林博士的真诚、反叛、不愿人云亦云,做一个应声虫,他要自己寻找探讨是必然的途径。因为他自小生长在牧师的家庭里,他小时候就读经、祈祷、参加崇拜,就连他在自称是异教徒的一段时期,他仍是以基督徒的原则处世为人。他自称是异教徒,因为他不想做一个挂名的基督徒,他的名字没有记录在任何一个教会的教友名册上。他不甘心接受“装在箱子里”的信仰,当他拋弃“箱子”的时候,连“信仰”也一起拋弃了。然而他的基本人生观仍是基督徒的,也许他像齐克果一样,是一位“存在的”基督徒。
显然林先生要做自己的传记,并非是要介绍自己的生命历程,也不是评论自己思想和成就。我想林先生对做传记是有很多的想法的,其所作《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该是过足了情感传记的戏瘾。或许要理解林先生的情感,理解他的品性,可以去看他的苏东坡,看东坡先生的林语堂...
评分这段时间,依次读完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人生不过如此》、《林语堂自传》。 整体来讲呢,这四本书有一些重复的地方,都是围绕着林先生闲适、半玩世的人生哲学。其中《人生不过如此》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不算书了,里面的内容为林语堂在报刊杂志上的摘...
评分本书也可看作作者传记,前面篇幅大多讲中国传统文化,有点做中西文化比较的意思,后面才讲基督教,其实看看序言,作者的大意都在那里了,真是真理半张纸闲言万卷书。 附序言那段话: ......第六章讨论“理性在宗教”,林先生认为现代人想到宗教时的迷惑,大部份是由于一种方法...
评分 评分我是从一个基督徒的角度来看这本书。 以前偶然在教会图书馆翻到(海外版本书名译为“信仰之旅”),看到些只言片语,很开心,甚至还推荐给一位老阿伯看;回头想想,还是应该更谨慎啊。这次在国内看到,就买了一本,从头到尾地读完。感觉,是很为老先生惋惜。 林语堂学...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林语堂对宗教问题的实际思考,但我不太能读得进去。附录的林语堂自传以及八十自叙倒是有意思的自传材料。
评分寻寻觅觅,终于回到基督里面。
评分总之。。。。看来我这辈子就是个非教徒了。咱国些个古人还是相当有见地的。
评分林语堂自传
评分恩 此人太过于做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