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纪念碑”08:茨娃女儿、妹妹、马克·斯洛宁、利季娅等人回忆茨维塔耶娃,茨娃两极化的性格,对待朋友和生活的态度,临死前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茨维塔耶娃之死……在书中得到立体的呈现。这些回忆是相关传记写作时常援引的资料。
苏杭,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译有诗集《婚礼》、《致一百年以后的你》,散文集《提前撰写的自传》、《老皮缅处的宅子》、《刀尖上的舞蹈》等。
冯南江,1931年生,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审。译有《人,岁月,生活》(合译)、《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白痴》、《群魔》等。
乌兰汗,原名高莽,1926年生于哈尔滨,长期从事俄苏文学研究、翻译、编辑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著有随笔集《画译中的纪念》、《圣山行》、《俄罗斯美术随笔》,译有《人与事》(合译)、《安魂曲》、《爱》等。
陈耀球(1931—2012),湘潭县石潭坝人,湘潭大学离休副教授。译有《苏联三女诗人选集》、《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及《普希金叙事诗全集》(即出)等,著有《白竹诗稿》。
茨维塔耶娃:“致一百年后的你” 1922年5月,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携不满十岁的女儿阿利娅抵达了柏林,想与她流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丈夫会面。在柏林接待她们的是好友作家爱伦堡,他第一次出国时,帮助茨维塔耶娃打听到了她的丈夫还活在人世住在布拉格。也正是爱伦堡对帕斯捷尔...
评分茨维塔耶娃:“致一百年后的你” 1922年5月,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携不满十岁的女儿阿利娅抵达了柏林,想与她流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丈夫会面。在柏林接待她们的是好友作家爱伦堡,他第一次出国时,帮助茨维塔耶娃打听到了她的丈夫还活在人世住在布拉格。也正是爱伦堡对帕斯捷尔...
评分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机缘巧合,其中有一种让我在茨维塔耶娃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日子与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相识相知,媒介便是这本《寒冰的篝火》。今年时值茨维塔耶娃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茨维塔耶娃作品系列”能够让其追随者以及俄罗斯文学爱好者有更深...
评分加入美籍的俄国诗人布罗茨基的话是有绝对权威的,被他撰文评述过的人几乎都是上世纪一等一的文豪,例如奥登、卡瓦菲斯、奥威尔、帕斯捷尔纳克、阿赫马托娃、曼德尔施塔姆等等。在《巴黎评论》的长篇访谈中,布罗茨基半开玩笑地说自己能模仿一点曼德尔施塔姆的笔法,但另一位俄...
评分茨维塔耶娃:“致一百年后的你” 1922年5月,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携不满十岁的女儿阿利娅抵达了柏林,想与她流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丈夫会面。在柏林接待她们的是好友作家爱伦堡,他第一次出国时,帮助茨维塔耶娃打听到了她的丈夫还活在人世住在布拉格。也正是爱伦堡对帕斯捷尔...
挂了两天水,看完一本书。
评分偏心分。17年如果按主题捋,茨维塔耶娃算一个。本是当素材和旅途打发时间看的闲书,却奇怪地进去了。
评分“她与大自然千真万确有着血缘关系,她热爱大自然——爱群山、山岩、森林——怀着一种异教徒般的把大自然视为神的力量的,同时要战胜它的爱,不掺杂旁观的态度,因此对于无论是徒步还是泅水都不能战胜的大海她却不知如何是好。她不善于一般地欣赏大海。”
评分#2019第90本# “女房东第一个回家,过道间的门虽然没有上好门闩,都是锁着的。她到底还是把门打开了——门里边左一道右一道缠着细绳子。她走进去,看见了玛丽娜。她用一根结实的细绳吊在从侧面钉进横梁的钉子上,离地板不高。”妹妹平静的叙述出了姐姐茨维塔耶娃的自杀场面,她的心里凝聚了多少血泪。这本书的其他叙述者都像寒冰,在茨维塔耶娃活着时候冷漠没有给予关照,等她自杀后,都来凭吊回忆,后悔当初,像帕斯捷尔纳克等,都让人顿生厌恶虚伪之感。茨维塔耶娃的死,是与儿子穆尔之间的结,她把所有的爱倾注到儿子身上,然而他不理解想要自由。她代替了他,在战争,冷漠孤独,诗中先于儿子拥抱了死亡的宿命。
评分看了三詩人書簡後覺得這本書中帕斯捷爾納克的選文簡直毫無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