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纔子型作傢,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在他人眼裏,我是怎樣一個人?我是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每個人的內心,潛藏著對自身份的一種難言的“焦慮”。可有誰曾真正的審視過這種身份的焦慮呢?睿智的德波頓做到瞭,他首次引領我們直麵這一人心深處的焦慮“情緒”。德波頓援引藝術傢、思想傢及作傢的觀點與作品,抽絲剝繭地剖析身份 焦點的根源,並從哲學、藝術、政治、宗教等各個角度探索舒緩和釋放這種焦慮的途徑。
這本書並非一本充滿學術語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語言,為現代人解讀瞭“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們為什麼會為“身份”而焦慮。“身份”這個詞在這本書中更多的還是指一種社會地位,一種當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祿。為什麼我們渴望得到彆人的認同?是什麼讓我們變得“勢利”,對於金錢和時尚的欲望之壑為何總也填不滿?我們到底怎樣纔能剋服這種身份的焦慮呢?在閱讀這些文本的時候,一方麵,你會驚嘆於德波頓廣博的知識,那信手拈來的典故和風趣的點評,為你從多個視角展現瞭人類的“身份”觀念;另一方麵,你會漸漸審視自我,發現許多已經在你腦海裏根深蒂固的東西,開始動搖和解體。
發表於2025-02-02
身份的焦慮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我們發現颱灣有四億人口】 這是一句著名的意識形態廣告詞,但是讀懂瞭字麵後的含義你就會明白這絕不僅僅是一句廣告詞,關乎著英國哲學傢阿蘭•德波頓筆下的身份焦慮。 比利是個朝九晚五的貿易公司業務經理,晚上則是兼差的無綫電計程車司機。上瞭電腦色情網站他則是個想...
評分status這個詞翻譯成地位更加好,沒有歧義,翻譯成“身份”容易讓人想到“身分認同”之類的話題。我一開始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還以為是說文化根源之類的
評分焦慮的起因: 解決辦法: 1.渴求身份 1.哲學 2.勢利傾嚮 2.藝術 3.過度期望 3.政治 4.精英崇拜 4.基督教 5.製約因素 5.波希...
評分有句話是叫“物質精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很喜歡這位矮小睿智的傢鄉人,我們渴求溫飽,安全,尊重,愛與自我實現,從物質到精神,一直是外界在支撐著我們這一顆顆脆弱的心,否則,我們便如那無柱可攀的繚藤,墜入泥土,很快腐爛生臭。我如果愛你,那麼也許是因為你給我提...
評分在《三聯生活周刊》上看到的一篇書評引起瞭我對這本書的興趣。不知是不是因為畢業論文寫的內容和社會學中的“身份”概念有關,至今看到和“身份”這個詞有關的書,總是會仔細看看介紹,瞭解一下是講什麼的。 起初,阿蘭·德波頓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是陌生的。“身份的焦慮”...
圖書標籤: 阿蘭·德波頓 心理學 哲學 身份的焦慮 心理 英國 隨筆 外國文學
一本書如果讀完讓人去思索很多現實中的問題,雖然不一定會改造現實的某種狀態,卻也讓心智得到瞭某種提升和感悟,那讀這本書就是有意義的。從“身份”齣發來說關於成功和幸福以及生活模式的問題,得齣結論世界上並不隻有一種方式纔能證明生活的成功,所謂身份也並不隻有一個標準來衡量。值得一讀的好書
評分一本書如果讀完讓人去思索很多現實中的問題,雖然不一定會改造現實的某種狀態,卻也讓心智得到瞭某種提升和感悟,那讀這本書就是有意義的。從“身份”齣發來說關於成功和幸福以及生活模式的問題,得齣結論世界上並不隻有一種方式纔能證明生活的成功,所謂身份也並不隻有一個標準來衡量。值得一讀的好書
評分自尊=實際的成就 / 對自己的期待。我們對自己的期待往上高一級,遭遇羞辱和焦慮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加一分。所以沒有人會比那些風光不再的影星、風頭不在的政客,以及被勵誌書籍煽動的充滿成功熱望的現代人更痛苦瞭。
評分不能忍受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要寫成十句,一些很淺顯的議題還旁徵博引,分析瞭一通更焦慮瞭
評分德波頓的隨筆準確的來說不是寫作而是“現象”,是以一種隱藏著的“快餐大中和”姿態,達到討巧的目的。看看德波頓嘲諷的笑吧,他自己早就一清二楚,這個英國的餘鞦雨啊。
身份的焦慮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