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痛录(增订纪念版)》以1998年5月北京十月文艺版《思痛录》为底本,参考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思痛录》加以增补修订,另收入作者怀人反思的散文22篇,全面展示作者的沉痛之思。
编辑推荐
《思痛录(增订纪念版)》编辑推荐:亲历“左祸”——从“抢救运动”到“文革”,痛苦反思。
名人推荐
露沙之路向延安,大砭沟头去又还,抢救过关多少劫,追求民主自由难。
——李锐
《思痛录》值得一读,而且不可不读。因为从这样一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某一个时代的人情世态以至政治风云。它不仅是一部勇于暴露黑暗的书,而且是一部“孤愤之书”。蒲松龄自称他的《聊斋》是孤愤之书,其实《思痛录》的孤愤还千百倍于《聊斋》,它不仅把千百万普通人都写成牛鬼蛇神,而且这些“普通人”也竟被逼以“牛鬼蛇神”自居,一点也不想反抗。
——黄秋耘
把知识分子看成异类或敌人,或潜在的敌人,是完全错误的。而这点,正是我们几十年来(包括解放以前在内)很多难于收拾的特大错误的基本原因之一(另一基本原因就是必须内部“天天斗”)。
——曾彦修
“肃反”+“反智”:直到文化大革命,也未能超越这个模式。
——邵燕祥
我觉得她一直背负着一个精神的十字架。她为什么支撑病体顽强把《思痛录》写下来?她认为,这些教训太深刻了,太惊人了,太荒谬了!不写下来,良心不得安宁,她背上的十字架放不下来。她的《思痛录》,就是这么直面历史,直面人生,思考我们的历史教训,这也是很有胆识的,也是她晚年重要的一部书。最近几年文艺界没有一本书超过《思痛录》。
——唐达成
《思痛录》如同一块精神化石,将成为下世纪人们了解这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和理解中国革命的入门之书,必读之书。《思痛录》的意义不仅仅属于韦君宜个人,而是成为20世纪末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座标,成为投身革命的一代知识分子大彻大悟的典型象征……把《思痛录》的意义和巴金的《随想录》并称,并非过誉。
——邢小群、孙珉
有关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托克维尔曾说过这样一句格言:“当过去不再照亮将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人们不但需要了解历史中光明的记忆,也在失败的历史阴影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国有关历史的传承和书写是很特殊与尴尬的,自秦汉以后至近代以前,官修的历史往往美化当朝,诋...
评分作者记录了延安整风到粉碎四人帮这十几年中各种运动的荒诞,可贵的是责人容易责己难,作者作为这些运动的受害者、参与者更多的反思了自己,同时也对这些运动对执政党肌体带来的伤害痛心疾首。但更可贵的是虽然饱受折磨,作者在结语中依然体现出的赤诚之心。这个结语的写作之日...
评分责人容易责己难 ——读韦君宜《思痛录》 □/徐强 韦君宜的《思痛录》,从“延安整风”谈起。 王明曾说:“延安整风”是“文化大革命”的演习(《中共50年》,东方出版社),这无疑是一个失意的政客对其“政敌”的别有用心的攻击,听起来似乎有些牵强附会或者夸大其词。但是...
评分近些年来,许多近代知识分子研究著作已经与伤痕文学差不多。其表现为内容往往温情脉脉,避重就轻,对民国知识分子在建国后的遭遇充满同情或感慨,也因此引起不少读者的共鸣,并广为流行。但《思痛录》与此截然不同,因为作者并非研究他人,而是在痛苦中剖析自己。在我看来...
评分老来失道亲豺虎,却道支撑二十年。其实拐弯抹角说来说去就是那个人呗,新衣的皇帝。反思绝对比不上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毕竟阿是专业的,一个人的回忆再怎么情真意切,也不够深。
评分韦君宜中风后的文字。沉痛。老实。似不及【随想录】。
评分诚恳
评分#革命时代人的真正的含义:个人自由置于了国家和民族自由的范围之内。。感动中,没有他们,我们???1982年,一个在美国做的好的学者说:其实,真正的精英是在国内干革命的同学!!为了大家而忽视了小家的人值得我们祭奠。中国式忏悔录!
评分几年前买的,当时挺崇拜“两头真”。PS:作者(副部级)在高干病房住了十几年,呵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