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革命

论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娜·阿伦特(1906—1975)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在过去和未来之间》(1961)和《论革命》(1963)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及其天才的洞见和隽永的智慧,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德] 汉娜·阿伦特
出品人:
页数:281
译者:陈周旺
出版时间:2007-3
价格:19.5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02171
丛书系列:人文与社会译丛
图书标签:
  • 汉娜·阿伦特 
  • 政治哲学 
  • 政治学 
  • 阿伦特 
  • 革命 
  • 政治 
  • 哲学 
  • 论革命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围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从政治生活的现象学方法和指导两场革命的不同理论入手,深度剖析了两场革命的差异,表达了作者“以自由立国”的共和主义思想。作者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目标的偏移,即从“以自由立国”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控诉;而美国革命思虑的着眼点一开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构建,它能确保引进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体现更多人或群体的声音和利益。尽管美国革命深深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结果却有云泥之别。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在法国,君主制的垮台并未改变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政府和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政府的任何变革都不能弥补它们之间的裂痕。革命政府在这方面不同于前政府,革命政府既非民有亦非民治政府,最好的革命政府充其量只能是民享政府,而最糟的革命政府则是由自封为代表的人“篡夺最高统...  

评分

阿伦特对公共自由与私人幸福之间尖锐区别的分析鞭辟入里。 公共自由与权力忧乐与共,阿伦特所指的权力,并非终极手段是暴力的支配或统治,而是人们联合在一起,作出承诺并自我约束,共同决策和行动,建设栖居其中的城邦和家园。 她关注社会问题对革命的“侵扰”。叛乱的目的是...  

评分

如果单单就法国大革命而言,阿伦特的论证显然不算是整个政治史和正统历史学家的论证中最为出彩的。阿伦特的论证思路依据的基本上的托克维尔的两条路线。但是,作为一个亲历二战的德国犹太裔哲学家,不得不说,阿伦特所思考的问题远不仅仅是革命本身。从当下的立场出发,法国大...  

评分

对照着英文看,主要是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但是书里影响到理解的错漏还是挺多的,就从今天不定期稍稍注释修改一下吧。 页码一为英文书,二为中文书。 一为英文原文,二为译文。 281,264 'Not to be born prevails over all meaning uttered in words; by far the second-best ...  

评分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丁 帆 尽管我在情感上并不喜欢阿伦特,因为她与那个支持纳粹的海德格尔始终保持着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既是师生又是情人的暧昧关系,但是,她在《论革命》中的许多精彩的理性论断还是使我折服了。   阿伦特在两种革命的比较中最后要得出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几年政治观念的形成受阿伦特影响极深,阿伦特是典型的积极自由支持者,政治是行动呈现的公共空间,仰赖于平等人之间的信心,由此为平等与权威之间的矛盾找到了一个解决方向。本书中她对人民(而非大众)自治抱有高度信心,对比极权主义起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翻译不错,只是最后索福克勒斯的诗译错了

评分

我想我如果见到阿伦特的话,我一定会爱上她。

评分

认真阅读了导言,第一、四、五章,其他地方匆匆浏览。法国沉溺于寻求绝对性,以绝对的人民主权取代绝对君权的结果是陷入立宪权威的恶性循环;而美国立基于立约自治的全新传统,以罗马建城精神为范本,用开端本身赋予制宪权威,在立国时刻组建全新的权力体系,成为“以自由立国”的典范。这一对制宪权问题的解决看起来比施密特想象的主权决断要高明得多。最精彩的在于阿伦特求诸古典资源,对“权力”和“自由”概念做了重新阐释:与以“压迫”和“强制”为核心的概念不同,权力被理解为人类集体联合起来以追求共同事业的力量;“自由”与“解放”做出了区分,解放是恢复固有的人的权利与自由,自由则意味着人民进入公共领域掌握政治权力,以自由立国(而非单纯的解放)才是革命的目的。屡屡引用、探讨希腊罗马基督教的内容,典雅深邃,不敢说读懂了多少。

评分

只有我没太读懂?为什么并列句的连接词是转折词,增加太多阅读难度了。很多词不懂什么意思,比如“公共自由”,“公共幸福”,“绝对性。看中文版本,感觉原版应该充满了从句。中文版难读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在名词前加一大段修饰语,和中文习惯语法大相径庭。

评分

本书中对革命的讨论主要是以对比法国和美国革命的方式展开的。开篇表明,近代革命的特殊之处在于想要制造历史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暴力,后者作为政治学中的“无思”,乃是唯一可能制造开端的力量。接下来,阿伦特表明法国革命的失败源于大众的生存问题爆发出来,“生命政治”即为所有人挣得面包的要求盖过了自由。由此,自我立法的古典政治让位于代议制所代表的那种由专家为不能发声的大众“代言”的社会学,自由亦转变为不受政治干涉的纯粹消极自由。有别于此,阿伦特提倡自下而上建立的地方性民主政府,效仿美国的联邦制度进行赋权式的联合,这样每个人都能够就最切身之事参与政治决断。全书的突出之处在于关注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情态,并对其类型进行了细分,由之导出各种制度的性质,因而比单纯讨论外在制度的著作对人启发更为深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