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1906—1975)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在过去和未来之间》(1961)和《论革命》(1963)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及其天才的洞见和隽永的智慧,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本书围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从政治生活的现象学方法和指导两场革命的不同理论入手,深度剖析了两场革命的差异,表达了作者“以自由立国”的共和主义思想。作者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目标的偏移,即从“以自由立国”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控诉;而美国革命思虑的着眼点一开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构建,它能确保引进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体现更多人或群体的声音和利益。尽管美国革命深深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结果却有云泥之别。
阿伦特的名字在读这本书之前闻所未闻,在读完这本书后佩服之至——欧陆思想家中数一数二的政治哲学家,睿智、沉静、顿悟。《论革命》在阿伦特长长的书单中,或许并不被人注意,可它仍然典型地展现了这位思想巨匠那富有颠覆性的伟大,尤其是在自启蒙运动后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奠...
评分还不曾完整地看到书,只看到了别人书评里提到的一部分内容,却只觉这般似曾相识。喜的是,自己竟然可以如此一位先哲的思考不谋而合;悲的是,恐怕她已经把我想说的话都说了。 我也认为,衡量大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是否摧毁了王权,而在于是否扩大了公众的...
评分阿伦特的文笔是知性的冷艳,深邃不在于刹那而是持续地震颤。 她清晰的描绘了卢梭马克思基于同情视角开启革命,这样就将自由隐匿于必然性之中。因为同情是对一致性的呼唤对具体个人的不关注,归根结底,同情是自我的感动而不是对他者痛苦的共情。尤其人民走上街头愤怒的斥责一切...
评分 评分对委员会制度的研究是最大的亮点~
评分对委员会制度的研究是最大的亮点~
评分本书中对革命的讨论主要是以对比法国和美国革命的方式展开的。开篇表明,近代革命的特殊之处在于想要制造历史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暴力,后者作为政治学中的“无思”,乃是唯一可能制造开端的力量。接下来,阿伦特表明法国革命的失败源于大众的生存问题爆发出来,“生命政治”即为所有人挣得面包的要求盖过了自由。由此,自我立法的古典政治让位于代议制所代表的那种由专家为不能发声的大众“代言”的社会学,自由亦转变为不受政治干涉的纯粹消极自由。有别于此,阿伦特提倡自下而上建立的地方性民主政府,效仿美国的联邦制度进行赋权式的联合,这样每个人都能够就最切身之事参与政治决断。全书的突出之处在于关注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情态,并对其类型进行了细分,由之导出各种制度的性质,因而比单纯讨论外在制度的著作对人启发更为深远。
评分近期因为写法国大革命又看了一遍,阿伦特那发散性的思维,毫无条理的文风真是奇葩一朵,够折磨人的!
评分革命本来叫反革命,词源意义上讲,叫复辟,所以当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候,潘恩径直称之为反革命。革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法国革命,另一种是美国革命。悲哀的是后来的所有革命几乎全部是对前一种革命的模仿。(前一种)革命吞噬自己的孩子。革命催生了黑格尔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