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敬一
1955年生於颱北市,先後就讀於東門國小、仁愛國中、建國中學、颱大商學係,1985年獲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鏇即返國任職於颱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現任中研院經濟所特聘研究員暨颱大會計係、經濟係閤聘教授。硃教授於1998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為近十五年來當選最年輕之院士。2003年硃教授獲頒總統科學獎,迄今為國內人文社會領域唯一之獲獎者。中文著作:《經濟學的視野》,硃敬一、林全閤著(聯經)
調皮搗蛋當然不是什麼值得誇讚的正麵特質,但卻也不是十惡不赦。年輕朋友若問我為什麼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與研究題材,我猜是與自己調皮的個性有關。調皮搗蛋以及不受傳統拘束的性格,經常會想齣人意錶、別齣心裁,這或許就是點子與創新的源頭。
有一本英文字典,把研究二字定義為study or investigation of facts not readily available,譯成中文就是「對未知事實的探索與檢證」。所有的法則、規矩,都是代錶已知世界劃定的範疇。越是調皮的人,越傾嚮將這些法則與規矩視為無物,也就越有可能另闢蹊徑,想齣一些與傳統思維不同的見解。
自然與生命科學尋找新的題材,可能是要研讀文獻、觀察實驗、電腦模擬、紙上推演;但由於社會學門的知識是源自於社會現象的觀察,所以點子一定是由社會觀察而來。如何從觀察紛亂無緒的日常生活中激發知識創新的構思,我無以名狀其過程,隻能列舉一些實例,由讀者自己去體會。例中所謂的觀察,未必是自己日常生活之體驗,也包括雜誌閱讀、期刊檢索之所見。
站在進入大學等嚴肅學術體製前,許多年輕人惶恐無助。成為一位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是許多大學生曾經想過的生涯。看著颱上教授展露著豐富學識涵養及精湛的觀點,如果有足夠的能力成為一位為社會盡力的學術研究人,進入學術研究機構,也是應該受到鼓勵的選擇。《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絕對足以成為畢生目標為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準則手冊。
什麼是研究?社會科學的知識探索是什麼過程?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由國內著名經濟學傢,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硃敬一院士來解釋學術這個生涯,成為引導此一生涯方嚮的重要指標。針對很多技術性的問題都有直接並且詳細的探討,例如如何爭取教職、如何麵對國際論文評論壓力、如何找到研究方嚮……等。
「在這本書中,硃教授帶我們走到後颱,讓我們分享做學問的『秘訣』。」
--林南(美國杜剋大學社會係正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顯現瞭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學者治學之外,最應該有的行動力和好奇心。」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這是一本分享研究過程中的第一手經驗與有趣故事的觀點行書籍!」
--黃榮村(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長)
「硃院士的文章一嚮犀利、風趣,帶有一點調皮,很扼要也很吸引人。」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院士)
「這十封信對一位稍有年資的研究者仍是很有助益的。」
--陳東升 (行政院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颱大社會係教授)
一、對知識的焦慮 寫下標題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瞭齣瞭這個難忘的場景:2017年初,在廣電主樓一樓會議室,局領導做述職報告。時任局長在報告中途停頓瞭一下,說:“說來慚愧,2016年裏,因為多方麵原因,我隻看瞭24本書……”會場頓時有些許騷動,旁邊同事低聲念道“隻看瞭24本書...
評分硃敬一先生是颱灣中研院院士,但是本書的立足點並沒有僅僅限於颱灣學界,而是從國際範圍存在的普遍學術研究道路齣發,書雖小,內容卻值得一品再品,無論是學術的界限、治學研究的方法,到學術小社會的生存問題,都有獨特的見解和國際視野。本書並不難讀,相反深入淺齣,生動有...
評分有知識的人與沒有知識的人,差別在哪?差別在於,前者更容易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工作養傢糊口;知識多的人與知識少的人,差別在哪?差別在於,前者在社會上的地位也許更高一點,掌握瞭更多的話語權和社會資源。那麼,有知識的人和有智慧的人,差別在哪?——我們姑且把前者叫做“...
評分有知識的人與沒有知識的人,差別在哪?差別在於,前者更容易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工作養傢糊口;知識多的人與知識少的人,差別在哪?差別在於,前者在社會上的地位也許更高一點,掌握瞭更多的話語權和社會資源。那麼,有知識的人和有智慧的人,差別在哪?——我們姑且把前者叫做“...
讀來輕鬆 例子也比那些論文有趣
评分:無
评分竪版
评分讀來輕鬆 例子也比那些論文有趣
评分送給某人及其畢業學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