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缪尔•E•芬纳,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执教于贝利奥尔学院,后任基尔大学政治学教授,1966年开始任曼彻斯特大学政治学系主任,1974年回到牛津大学并任格拉斯顿讲座教授。芬纳还曾任英国政治学会主席和国际政治科学协会副主席(1965-1969)。芬纳一生博学多产、著作等身,代表作有《马背上的人:军事力量在政治中的作用》(1962)、《比较政府:政治学研究导论》(1974)和三卷本《统治史》。
译者王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兼任西亚北非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世界历史等。2005-2006年曾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访学,多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目前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上海市社科规划办委托项目,研究成果曾获“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已在《社会科学》等重要学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有专著《一个超级大国的核外交:冷战转型时期美国核不扩散政策(1969-1976)》(新华出版社,2013年)。
发表于2024-12-22
统治史(卷二):中世纪的帝国统治和代议制的兴起 ——从拜占庭到威尼斯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政治学 历史 政治史 政治 世界史 政治社会学 历史学 社会学
20世纪西方政治学领军人物芬纳的传世巨著,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亲为中译本作序,甘阳、张维为、刘军宁、汪晖倾力推荐!
甘阳:一部《资治通鉴》式的政治史。
张维为:本书揭示了代议制民主成为当代政治神话的偶然性,也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对人类社会的 巨大贡献。
汪晖:鉴前世政体之兴衰,考当今统治之得失。
刘军宁:《统治史》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来我首次读到如此详细研究古今中外政体的史书。
赵鼎新:《经济学家》杂志说如果政治学有诺贝尔奖的话,芬纳的三部曲就肯定会赢得此殊荣。我个人认为这一评价仍然低估了芬纳的卓越工作。
作为西方政治学领军人物塞缪尔•E•芬纳的三卷本《统治史》是20世纪西方政治学的传世巨著。《统治史》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历史中政府形态的发展,以各个国家的政府形态、统治方式和国家社会关系为核心,大致依照时间顺序,先把我们带入世界文明中最为古老的苏美尔城邦,述及萨尔贡、埃及、亚述、犹太、波斯、希腊、中国、罗马、印度、拜占庭、阿拉伯、中世纪欧洲、日本、奥斯曼帝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史,然后把焦点转入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的欧洲各国和美洲殖民地政治制度的突破性发展,最后,集中讨论影响当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及工业革命)以及这些革命给世界政治、政府形态和国家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统治史》第二卷《中世纪的帝国统治和代议制的兴起——从拜占庭到威尼斯》讲述中世纪的历史,作者考察了拜占庭帝国、哈里发国家、唐朝与明朝的演变、封建制欧洲的特点,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共和制之被选择,代议制的兴起以及最后整个欧洲典型的国家建制的诞生。
案头必备。 最后一部分“代议制的形成”,感觉还有必要继续阅读别的资料。
评分翻译减一星,跳着读光看第二卷中的中世纪共和制真有点吃力,可见西方政制的连续性
评分艰难翻过
评分具体个案的分析上,作者已经落后于学术潮流。在某些抽象的政治原则和制度分析上有可取之处,比如代议制。封建制分析也颇显视野有限。排版和校对方面有小错,比如Ullmann(厄尔曼)常拼成Ulmann,国别史翻译的术语问题较多,若能附原文则更好。总体上的优势是与Tilly那种比较政治学研究相比,作者更历史,更审慎。但在深度上不如安德森的《绝对主义国家系谱》(本书将绝对主义译成专制主义);standestaat(似乎应拼写为ständestaat )为等级制国家,不是领邦
评分本书形式与方法间的龃龉在卷一中已初露端倪,在卷二中则体现得更加明显。连芬纳自己都坦承,按其撰写本书的思路,拜占庭帝国的一章完全是多余的。在芬纳看来,拜占庭帝国“从未发明任何新的统治方式和统治理念”,之所以撰写这一章完全是出于对历史上一个如此重要的帝国却不在本书中予其一席之地的无法容忍。当然,拜占庭帝国是否真的在统治史上毫无贡献是有待商榷的,但按照本书所使用的分类法,拜占庭帝国的政体确实是个既缺乏独创性、后世影响也不显著的政治体制。对这样一个对象却专辟一章来论述,足见作者所选择的书写体例与其方法论之间的矛盾。类似的还有中国,尽管中国制度不乏独创性和首创性,但客观上最终传遍世界的“中国制度”都是西方二次发明的类似制度。因此,芬纳书中赋予中国部分的篇幅之多和体现中国文明的重要性之低是不能相称的。
统治史(卷二):中世纪的帝国统治和代议制的兴起 ——从拜占庭到威尼斯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