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曾再版九次,被译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作者从美学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三千年来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各种写实风格及其发展,做了精辟的分析。其着重于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尺度和方式问题,已经广为学术界重视。奥尔巴赫的拉丁系语文学研究,通过仔细考察语言和文学的形象化描述,指明了自罗马帝国一脉相承而来的欧洲各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发展,对欧洲从古代史诗到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革命中人类的自我认识提供了全方位描述。
埃里希•奥尔巴赫《模仿》导论 萨义德 朱生坚 译 前言 既然这一章是这个关于人文主义的一系列思考中的一部分,我觉得应该解释一下,为什么它只是关于一个作者、一部作品,而确切地说,这个作者恰恰又不是美国人。我想,如果我能通过审视一部作品——它对我具有终身的重要性,...
评分这里,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个根本性的并且相当困难的问题。古典文学在描述日常生活时是非严肃性的,是非问题型的,是不交代其历史背景的,而只是运用低级文体,是喜剧式的最多是牧歌式的,毫无历史连续性,静止不动,其原因不仅在于古典写实主义的局限性,而且首先也与其历...
评分被引用的奥尔巴赫 ——《摹仿论》的比较文学意义 郝岚 (本文已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3期,转载请引用) 论文摘要:奥尔巴赫的《摹仿论》被现代文学批评广泛膜拜和征引...
评分《摹仿论》并不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史类的书籍,正如它的副标题所言它是关于“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问题的描述。换言之,是讨论了“现实”是怎样进入文本的这一问题。 奥尔巴赫全书的线索围绕着“文体流变”这一关键词,他认为有两种文体传统。一种是“古典主义的文体分...
作者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评分忍不住想,这是一个德国的木心,但是深度和宽度当然不是木心所能及的。中译本近七百页的文字,三千年的文学史(虽然被指责选材范围太狭隘并也接受这种指责),或许可以被概括为短短几页结语,再进一步概括为:通过研究文体与内容的相互适应情况,考察日常生活如何进入文学,并一步步获得高贵地位的历史。这个中心思想也许可以概括本书的内容,却不能概括作者的天才。近期读过的又一本受益良多的书。
评分大开眼界
评分少见的既有方法,又有逻辑,还具备较强可读性的作品。600页一口气读下来,毫无滞涩。难得!I106 211
评分流亡年代出神书!尽管错译依旧俯拾皆是,但是译者功劳不可抹杀。毕竟奥尔巴赫通吃西欧文学,不受理论束缚,始终从文本出发,论证大开大阖,能引入汉语学界已实属不易。但是全篇译注寥寥无几,是否略显寒碜了些?求懂行的小伙伴编辑个注释本(合伙也许),以正视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