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巴别尔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1923年至1924年,他根据这次征战,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骑兵军》。这曲曾经震撼过世界、畅销欧美的苏波战争的绝唱,既是一个带眼镜的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反抗的记录,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
最喜欢[盐],真实的可怕,并且名字起的很好,盐,伤疤上洒上去。让人刻骨铭心。国家的伤疤,人民的伤痕。却不能,更没有什么来抚慰。唯有现实的生活,给疤痕上,洒了一把盐
评分首先是观察,剔除一切不必要的抒情与议论,只保留一个人物(最多两个),一个地方(城市,村庄或是教堂,反正看起来都像是废墟),一件事(胜利或是叛逃,复仇或是遗忘,并无二致),一个篇章只专注于观察这些,让人物自己说话,行动。 景物也是一样,感受连着感受,感官之间...
评分刚拿到《骑兵军》一书时,我以为会看到一场又一场壮烈的战争。看完书,我才发现,其中并有多少战争场面。但当我放下书的时候,只觉得内心一片苍凉。 《骑兵军》是前苏联籍犹太族作家伊萨克·巴别尔(Isaac Babel)的短篇小说集。在看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巴别尔是谁,虽然198...
评分kindle商店只有这个版本,个人体感翻译没有那么糟糕,不过可能是因为没有对比的原因。之后会购买评价更好的那版实体书。 篇幅都比较简短。比起精妙的比喻,故事情节的安排才是最值得称道的。俄国人对战争的描写和诠释真的独一无二,而巴别尔又是其中独特又突出的一位,他把悲痛...
评分虽是短篇的形式,却有着长篇的建构,一个个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前后对照、彼此呼应。巴别尔洗练却鲜活地重塑了战争状态下的众生相,军官、士兵、农民,生理上的饥饿与心理上的扭曲,以及在种种极端情境之下,对和睦与幸福的渴求,“在我醒着的时候得不到满足,于是我做梦,在梦中得到这一切”。巴别尔很擅用比喻,戴骢的译文很优美,“我们迎着落日走去。夕照似沸腾的河流,沿着如同绣巾一般的农田滚滚前去。宁静透出玫瑰红的色彩,大地横卧在那里,活像猫的背脊,覆盖着闪闪发亮的庄稼的绒毛。”
评分到人间 到人间才会明白生活和生命 也才会写出生活和生命。数年的颠沛流离 征战杀伐 凝聚成了巴别尔笔下不多说一句话,但也不少写一个字的繁杂的风景与诸多的故事。“他吐出了最后一口气,而我吸入了它。” 正如封面所写:洗练 炽烈 明净如诗
评分对外国历史知识了解实在太差,致小说看得云里雾里。《家书》这一篇真真看到了文革的影子,荒唐和沉重。
评分正如卡佛觉得自己读不了巴别尔一样,有的章节我也读不下去,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叙述的人物所处的背景让他们的行动难以理会,一部分原因在于苏联人冗长的破名字。艺考那年,一位师哥让我读巴别尔,说可以跟着他的文风走,但两年后再读,可以判断当年师哥看走眼了。骑兵军的厉害之处在于巴别尔作为战争懦夫对于战争疯狂血腥的揭露,大多情况的奇闻异事在他的叙述中充满神迹,一部分原因是他们需要这些神迹,就像骑兵军需要骑兵日报一样,一部分原因是巴别尔的一小部分懦弱转化成了他的奇思妙想。他想喝茶,他想睡个好觉。
评分像流星划破天空,像快刀抹断脖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