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巴别尔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1923年至1924年,他根据这次征战,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骑兵军》。这曲曾经震撼过世界、畅销欧美的苏波战争的绝唱,既是一个带眼镜的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反抗的记录,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
我在读巴伊萨克•巴别尔的作品时,常常有想要落泪的感觉。为了他的作品,也为了他的一生。 这部《骑兵军》,曾被列为禁书。但是,越久藏的酒就越香浓,重新出版后的《骑兵军》赢得了全世界的仰慕,为这位年仅四十七岁的作家,为这位在临死的时候还在哀求刽子手:...
评分漓江版的《骑兵军》拿到手时疑惑了一下,因为在我的印象里,陆源兄和他的“拾珍铺子计划”应该收集散布的是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文学珍品,而《骑兵军》我已经收过了三个版本(戴骢译本也已经出了几次),并且已经为了巴别尔和他的文字写过压抑着情绪的评论。然而看到报纸上一位书...
评分 评分首先是观察,剔除一切不必要的抒情与议论,只保留一个人物(最多两个),一个地方(城市,村庄或是教堂,反正看起来都像是废墟),一件事(胜利或是叛逃,复仇或是遗忘,并无二致),一个篇章只专注于观察这些,让人物自己说话,行动。 景物也是一样,感受连着感受,感官之间...
评分前不久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戴骢先生去世,我想起米洛拉德·帕维奇那本了不起的“哈扎尔辞典”就是戴先生翻译的俄语部分,心生敬意,决定再找几本他的译著来看,发现原来巴别尔这本无以伦比的“骑兵军”也是戴先生的译笔,话说巴别尔年轻时曾经在文坛崭露头角,但是很快江郎才尽,...
到人间 到人间才会明白生活和生命 也才会写出生活和生命。数年的颠沛流离 征战杀伐 凝聚成了巴别尔笔下不多说一句话,但也不少写一个字的繁杂的风景与诸多的故事。“他吐出了最后一口气,而我吸入了它。” 正如封面所写:洗练 炽烈 明净如诗
评分文笔的确是洗练炽热。由于对大背景不了解,觉得各篇过于片段化,挺无趣
评分确实很精炼,也很有回味
评分正如卡佛觉得自己读不了巴别尔一样,有的章节我也读不下去,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叙述的人物所处的背景让他们的行动难以理会,一部分原因在于苏联人冗长的破名字。艺考那年,一位师哥让我读巴别尔,说可以跟着他的文风走,但两年后再读,可以判断当年师哥看走眼了。骑兵军的厉害之处在于巴别尔作为战争懦夫对于战争疯狂血腥的揭露,大多情况的奇闻异事在他的叙述中充满神迹,一部分原因是他们需要这些神迹,就像骑兵军需要骑兵日报一样,一部分原因是巴别尔的一小部分懦弱转化成了他的奇思妙想。他想喝茶,他想睡个好觉。
评分2016年读的第一本书。震撼!独树一帜的战地随笔,鲜血淋漓的优雅,真实中自现一种幻想,热血在冷淡空旷的星空下悄无声息洒落。所有故事都和骑兵军相关,但战争、杀戮、交锋的场面却鲜有直述。一只鹅、一匹马、一个人的故事更扣人心弦。这简直是一类杰出短篇小说的范本,光从写作上说:1.以“人”为本;2.一篇尽量只说一件事,一件事尽量只突出一个场景;3.现实的残酷尽可能精悍,理想的精神尽可能诗意。本来想在阅读中摘抄那些优秀词句,后来放弃了,因为那些语句如此紧密相连而不可拆解,除非全文记下,否则失去色泽。北国广大的地界真是天然带有一层纵横群星的浩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