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哈佛大學希根森歷史講座教授、東亞文明與語言係主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
陳兼,康奈爾大學中美關係史研究講座教授。
陳之宏,康奈爾大學歷史係教授。
中國現代國傢的形成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中國的」過程?本書認為,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內部就麵臨著諸多根本性問題上的深刻危機。而如今這個「現代國傢」,是兩個世紀以來對於這些內部挑戰不斷迴應的結果。作者探討的正是在其形成過程中,中國本土提供的知識資源,即「現代性」的中國經驗。
在本書中,作者分別從政治參與、政治競爭與政治控製三個角度入手,探索「現代國傢」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性議程」:在政治參與的拓展與國傢權力之間的關係問題上,作者重新審視魏源基於經書典章的傳統所提齣的思考;在探討公共利益是否能同政治競爭相協調的問題上,迴顧晚清改革傢馮桂芬的非正統建議在當時官僚中所引起的反應;麵對調和國傢財政需求同地方社會需要的問題,對比瞭清政府與共產黨政府通過政治控製所做的不同努力和試驗。
作者認為,中國「現代性」的構建,包括這個現代國傢的實現若成為可能,所根據的將不是西方的路徑,而是中國自己的條件與經驗。而中國的「現代國傢」經驗,不僅與中國有關,也具有普世意義。
「一位在西方世界首屈一指的中國歷史專傢所寫的關於東方古老國傢的偉大著作。」
——魏斐德,《紐約書評》雜誌
「本書對於專製統治的原動力做瞭細緻、強有力卻依然十分準確而又得體的探討。」
——「列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評語
翻完瞭孔飛力的《中國現代國傢的起源》,去惠州時帶著但也隻看瞭導論,當時看到說清朝末年的社會製度是“無法同自身政治使命和任務相契閤的製度”(p.8)時還心想,嗯,挺馬剋思的。昨天讀第一章時發現其迷人之處,史料豐富,論證流暢,今天讀完這122頁覺得能在這麼短的篇幅處...
評分孔飛力的這本小書,不過100多頁,是基於他1994年在法蘭西學院所作的一係列講座,也是他大半輩子學術探索的一個總結。他的第一本書《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初版於1970年)討論瞭太平天國時期地方社會如何軍事化,湘軍如何組織起團練並最終擊敗同樣由平民組成的太平軍,...
評分我想孔飛力的研究和學理源頭是對中國社會“建製議程”——內在發展動力的探詢,其中必須處理的是中央政府權力對地方勢力的管控(矛盾)和滲透,及其在不同時期的變異、政策與具體情境,而這些問題的直接綫索便是稅收製度,或者說,是國傢稅收製度在地方所遇到阻力、效用及失效...
評分 評分翻完瞭孔飛力的《中國現代國傢的起源》,去惠州時帶著但也隻看瞭導論,當時看到說清朝末年的社會製度是“無法同自身政治使命和任務相契閤的製度”(p.8)時還心想,嗯,挺馬剋思的。昨天讀第一章時發現其迷人之處,史料豐富,論證流暢,今天讀完這122頁覺得能在這麼短的篇幅處...
非常有意思的小書,初看之下,作者似乎用瞭很多很「隔」的生造的概念在討論問題,但實際上作者的關懷絕非來自先於或外於史料的理論。用一本小書討論絕大問題,自然隻能是抓住幾個點來展開,本書的幾個點很值得玩味。如果譯者能把許多概念和作者比較獨特的用詞的英文原文標齣,效果會更好。
评分此本未遭閹割,可讀。譯者前言和孔飛力導論都值得再刷。漢學傢進入中國曆史研究本身就帶著異文化的背景,所以自然會有比較文明的視野。反觀本土的土鱉,要麼學識有限,視野狹隘,要麼自我陶醉,淪為幫閑。就對人類未來命運的關懷而言,孔飛力的研究無疑要比土鱉的乾嘉考據高一個層次瞭。集體化破壞吏治國傢與編戶齊民的中介力量,小共同體失去生長空間,世紀悲劇再次淪為大共同體本位。以民族、愛國為話語的救亡運動擠壓瞭民zhu的成長空間,自治運動又讓位於大一統國傢的渴求。可以說就是一個作死的狀態,如果要尋找現代性的內在根源,你就可以發現這個過程其實是在不斷拋棄現代性。
评分感謝互聯網能看完整版,一個外國人不遺餘力地在中國曆史裏找現代性這是種什麼精神?
评分這本書的觀點:諸多現代化的積極因素在近代中國有瞭待發的基礎,後被西方所打斷瞭。
评分這本書從魏源寫到馮桂芬寫到梁啓超、章炳麟、毛澤東...從清亡到被列強瓜分到軍閥割據、外國侵略、內戰到新中國走嚮近代,就是為瞭提醒我們ZG依然是個中央集權的國傢,ZG現代國傢的規劃依然未脫離根深蒂固的傳統,這還真讓人沮喪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