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及撰稿人名單
譯校者名單
原書序言
全書所含傳略目錄
第1 捲
第1章1900年的物理學
1.1 科學傢社團
1.2 物理學傢的培養
1.3 從事研究的物理學傢
1.4 對研究工作的資助
1.5 黑體輻射
1.6 實驗設備
1.7 物理世界的圖景
1.8 現代物理學的萌芽
參考文獻
第2 章引進原子和原子核
2.1 前言
2.2轉變的10年:1895~1905
2.3放射性:1896~1905
2.4原子的結構:1897~1906
2.5 量子物理學的誕生
2.6 Niels Bohr—— 量子動力學之父
2.6.1NielsBohr的個人背景和早年經曆
2.6.2迄至1913年的光譜學
2.6.3NielsBohr在1913年3月前;先驅者們
2.6.4NielsBohr的氫原子
2.6.5NielsBohr思想的衝擊
2.7先是喜報——舊量子論的更多成就
2.7.1Stark效應
2.7.2Franck—Hertz實驗
2.7.3Sommerfeld引進兩個新的量子數,氫光譜的精細結構
2.7.4Ehrenfest的浸漸原理
2.7.5Einstein將概率引入量子物理學
2.7.6選擇定則和偏振規則
2.7.7元素周期錶
2.7.8Pauli不相容原理
2.7.9鉿的發現
2.7.10第四個量子數;自鏇
2.8後是噩耗——舊量子論的危機
2.8.1氦
2.8.2反常Zeeman效應
2.8.3收獲
2.9β射綫譜學:1906~1914
2.10 核模型, 肇始
2.10.1質子–電子(P—E)模型
2.10.2結閤能
2.10.31919:首次元素嬗變
2.10.4一種新的力——核力的首次暗示
2.111926~1932:核悖論的年代
2.11.1α衰變得到解釋
2.11.2原子核的大小
2.11.3核磁矩
2.11.4核自鏇
2.11.5核統計
2.11.6β譜:1914~1930
2.12 中子
2.12.1 Chadwick
2.12.2感生放射性:Joliot—Curie夫婦
2.12.3中子是什麼?
2.12.4第一個核力理論:Heisenberg
2.12.5第一個核反應理論:Bohr
2.13 β 譜:開端的終結
2.13.1 Bohr
2.13.2Pauli
2.13.3Fermi
2.14 裂變
2.14.1裂變的發現
2.14.2Bohr論鈾235
2.14.3附言:戰前關於從裂變得到原子能的想法
參考文獻
第3 章量子和量子力學
3.1 引言
3.2量子——實驗基礎(1900~1928)
3.2.1輻射和量子(1900~1913)
3.2.2原子結構和光譜綫(1913~1921)
3.2.3量子力學效應(1922~1928)
3.3量子力學的起源和完成(1913~1929)
3.3.1“舊量子理論”的原理和失敗(1913~1924)
3.3.2哥廷根的量子力學和Schr¨odinger的波動力學(1925~1926)
3.3.3物理詮釋和數學基礎(1926~1933)
3.4微觀物理世界(1925~1935)
3.4.1量子力學的應用(1925~1932)
3.4.2量子力學中的因果性、互補性和實在性(1926~1935)
3.4.3超越量子力學(1932年~ 現在)
參考文獻
第4 章相對論的曆史
4.1 引言
4.2 狹義相對論
4.2.1理論的起源:力學
4.2.2狹義相對論的起源:光學和電動力學
4.2.3狹義相對論的錶述
4.2.4相對論後來的發展
4.2.5其他的錶述方式和形式體係
4.2.6相對論性速度空間(運動學空間)
4.2.7粒子動力學
4.2.8剛性運動和連續介質力學
4.2.9電動力學
4.2.10相對論熱力學
4.2.11相對論統計力學
4.2.12量子理論和基本粒子
4.2.13引力理論
4.2.14實驗檢驗和應用
4.3 廣義相對論
4.3.1等效原理
4.3.2度規張量場
4.3.3場方程
4.3.4彆種方案
4.3.5關於廣義相對論後來的工作
4.3.6彆種錶述和基礎
4.3.7引力能量的問題
4.3.8廣義相對論的物理解釋
4.3.9精確解和近似方法
4.3.10運動方程
4.3.11Schwarzschild解和經典檢驗
4.3.12黑洞、引力塌縮和奇點
4.3.13引力輻射
4.3.14近期的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應用和檢驗
4.3.15量子引力
4.3.16相對論的哲學地位和公眾反應
4.4 統一場論
參考文獻
第5 章核力、介子和同位鏇對稱性
5.11930 年前後的物理學
5.1.1物質的構成
5.1.21930年的原子物理學和分子物理學(能量為eV的物理學)
5.1.3X射綫與Compton效應(能量為keV的物理學)
5.1.4α衰變、β衰變及原子核的分類(能量為MeV的物理學)
5.1.5宇宙射綫與Heisenberg1932年的分析
5.2奇跡年——1932年的新物理學
5.2.1新粒子的發現
5.2.2Heisenberg的原子核中子–質子模型
5.2.3Fermi的β衰變理論
5.3 兩個基本的核力理論
5.3.1Fermi場理論
5.3.2湯川介子理論
5.420世紀30年代的宇宙綫:QED,簇射和重電子
5.4.1軟成分和硬成分
5.4.2日本和英國的新介子理論
5.5 重電子, 介子及粒子物理學的誕生
5.5.1宇宙綫重電子
5.5.2重電子衰變與β衰變
5.5.3介子與核力
5.5.4穿透輻射
5.6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的發現
5.6.1對重電子的更多懷疑:衰變與俘獲
5.6.2π子的發現
5.6.3更多的粒子發現
5.7 結論
參考文獻
第6 章固體結構分析
6.11912 年以前的晶體學和X 射綫
6.2 晶體X 射綫衍射的發現
6.3 實驗技術
6.4 結構測定的方法
6.5 精確結構分析
6.6 中子衍射
6.7 電子衍射
6.8 錶麵晶體學
6.9 不完美晶體和非晶體
6.9.1綫度增寬
6.9.2層狀結構的錯排
6.9.3有序—無序轉變
6.9.4冰的結構
6.9.5晶體位錯
6.9.6非晶態結構
6.9.7準晶
6.10 晶體結構分析的影響
6.10.1內聚能和彈性
6.10.2光學和介電性質
6.10.3鐵電性
6.10.4超導性
6.10.5無機化學
6.10.6有機化學
6.11 生物分子結構
6.12 國際晶體學聯閤會及相關機構
參考文獻
第7 章熱力學與平衡統計力學
7.1引言——19世紀背景
7.2 量子理論的影響
7.2.1黑體輻射
7.2.2固體的振動比熱
7.2.3經典和量子統計
7.2.4氣體比熱
7.2.5Bose—Einstein凝聚
7.2.6Fermi—Dirac統計的應用
7.3 理論形式的發展
7.3.1Gibbs係綜
7.3.2Einstein的漲落處理
7.3.3第二定律的數學背景:Carath′eodory方法
7.3.4統計力學中的平均值方法(Darwin—Fowler方法)
7.4 熱力學第三定律
7.4.1曆史迴顧
7.4.2 T → 0時的相平衡
7.4.3熵的量熱估計和統計估計
7.4.4甚低溫的獲得
7.4.5負溫度
7.5 相變和臨界現象
7.5.1引言
7.5.2液–氣臨界點
7.5.3鐵磁的Curie點
7.5.4流體的微觀臨界行為:臨界乳光
7.5.5二元閤金的臨界行為
7.5.6二級相變的Landau理論:普適性
7.5.7氣體凝聚的統計力學:Mayer—Yvon理論
7.5.8Ising模型:Onsager的革命
7.5.9調和:標度和普適性的經驗推導
7.5.10至尊的重正化群(RG)
7.5.11自避行走及聚閤物構象
7.5.12具有其他有趣特徵的模型
7.5.13滲流過程
7.5.14自相似性與分形
7.6 其他論題
參考文獻
第8 章非平衡統計力學:變幻莫測的時間演化
8.1 變遷與鞏固的階段
8.1.1不可思議的最初十年
8.1.219世紀的遺産
8.1.3正在形成中的學科定義
8.2 三個時期的曆史
8.2.1第一期:從Boltzmann方程到主方程
8.2.2第二期:從主方程到混沌肇端(1940~1975)
8.2.3第三期:1975年~20世紀90年代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確認與緻謝
第2捲
第9章20世紀後半期的基本粒子物理學
第10章流體力學
第11章超流體和超導體
第12章晶體中的振動和自鏇波
第13章原子和分子物理
第14章磁性
第15章核子動力學
第16章單位、標準和常量
第3捲
第17章固體中的電子
第18章20世紀的光學及光電子學物理
第19章材料物理學
第20章電子束儀器
第21章軟物質:概念的誕生與成本
第22章20世紀的等離子體物理學
第23章天體物理學與宇宙學
第24章計算機産生的物理學
第25章醫學物理學
第26章地球物理學
第27章對20世紀物理學的省思:散文三篇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