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
日本近代最重要的文学家,本各夏目金之助。代表作有《我是猫》、《哥儿》、《虞美人草》、《三四郎》、《后来的事》、《门》等。作品多以细腻的心理分析,刻画知识阶层精神上的孤独和彷徨,揭示出现代人的乖谬命运。
《草枕》是夏目漱石的前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写"我"--一个青年画家为了躲避俗世的忧烦,寻求"非人情"的美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以及在那里的所见所思所闻。作品着重描写了山村中的人和景物,其间穿插着大量"我"关于艺术论和美学观的独白,并比较了东西方艺术的差异。这些独白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即"非人情"。所谓"非人情"是一种超越道德或人情的境界,是超脱世俗的出世境地,也是一种艺术审美观。比如作品中的"我"认为陶渊明的诗中所传达出来的意境便深得"非人情"三昧。因此,《草枕》与其说是一篇小说,更像是一部夏目漱石关于艺术的论著;而对山村风情的描写以及不时出现的俳句和诗词又让这部作品像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总之,《草枕》是一部别具特色的作品,非常值得一读。
一 我一面在登山,一面在想着:登山和生活有着奇妙的相似,走在脚下的路是不变的,怎么走,确是由自己来定的。 思绪翻飞不得定,飘忽找不到踪迹,一不小心踩翻了石头,仓皇站稳后,我向前眺望,雾霭弥漫的的山林里,有着各种安静的 ,模糊的景物,它们安安然伫立于天地之间,静...
评分作者:烽少 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愈是难居,愈想迁移到安然的地方。当觉悟到无论走到何处都是同样难居时,便产生诗,产生画。—— {日} 夏目漱石《草枕》 一位青年画家的诗和远方 中篇散文体小说《草枕》是日本...
评分夏目漱石一直都是我心中日本文坛的第一人,据我所知大部分学习日本文学的大学生毕业论文也都会将夏目漱石选为研究对象。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在国内却没有全面地出版过他的作品,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因此很多读者虽然都知夏目漱石之名,但真正系统阅读过夏目...
评分事实再一次证明,妄图借外物来安抚情绪根本无用,只有自己心境平和才能与书中的闲情逸致共鸣
评分欲从令人烦闷的世间癪气中遁离,而放弃向西洋企求知性与艺术,不如说,向着日本(此地)的更深处匍匐前进。“非人情”的偏远村庄里,尝试着接合一种作俳写生的“诗画佳境”。然而,尾声的“新血”恰恰划破(重新厘定)了这层“明治的全部精神”。武田泰淳谈论<心>时说,“那样的东西是日本精神之根本,这种想法非常使日本文化贫弱”。我觉得,夏目在本书最后写下的“有了这副表情就能作画啦!”,便是对此的最好回击。
评分青年画家的“非人情”行旅,山路岑寂,云烟飞动,孤村温泉,春宵花影,天涯孤客眼前目下的种种山村风情,甚至山村中的老妪、禅师、剃头师傅、温泉疗养所的姑娘与老人等等,皆是作为某种触机而存在,画家借此来思索探究诗境与画境、美与艺术、出世与入世,一颗空寂的心于此寻求超脱。写景、诗词均很美,“独坐只无语,方寸认微光”,此中的幽静很是动人。
评分非人情与克ism: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
评分《草枕》这部短章之所以经典,不仅仅是夏目漱石隽永文字背后的悠远意境,还在于他打破了小说、散文、俳句、杂论等各类文体的界限,打通了艺术和文学的美感空间,在短短一次不经意的行旅之中,在自然的、“非人情”的天地之间,作者信手拈来,处处为诗,我们游目骋怀,句句动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