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胤,江蘇蘇州人,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近代中國文學及學術思想史研究。2001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先後在該係獲學士(2005)、博士(2011)學位,專業為中國古代文學;2008-2009年間,在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留學。曾在《中華文史論叢》《國學研究》《文學遺産》《清史研究》《史林》等刊物上發錶論文多篇。近期感興趣的論域包括:1、近代文學變遷與教育轉型;2、清代詩文流變與學術史;3、晚清士大夫群體研究。
中國文化本有文史傳統,而自史學群起藉法於社會科學之後,這種傳統已日趨而日益凋零。我與陸胤至今沒有見過一麵,讀其文字而受到打動的,是他齣自文學專業而沉潛於晚清史事,並在後生一輩裏少見地能夠進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在熟視史學為社會科學所睏之後,保留在陸胤筆下的文史傳統能給人以一種親切感。(楊國強)
以往學界討論學術轉型,多偏嚮於“在野”的知識精英,近年亦開始留意朝廷的舉措。本書專力考察張之洞及其周邊的學人群體,不但得以揭示晚清督撫對士林社會的實在影響,更因督撫地位的上下勾連,使得其所描畫的近代中國學術文化轉型圖景更為完整。(夏曉虹)
* * * *
隨著晚清“內輕外重”局麵的形成,督撫集團依托固有學術傳統與行政資源,在學風引導、學製厘定、機構建設、輿論控製等方麵作用顯著。清季張之洞任督撫時期,憑藉自身的“清流”背景與學術威望,在其周邊形成瞭以“清流”士人為核心的學人圈子。他們未必具備趨新學者的超前意識或專業精神,卻善於將外來新經驗製度化、常識化、普及化,使其更易為士林社會及政教體製接納。
本書強調張之洞作為政治庇護人、學術贊助者和交遊組織者的角色,進而討論這種“政教閤一、官師不分”的自我認同,如何作用於學術組織與學製規劃。正是通過以張之洞為中心的學人交遊,同光之際“清流”的學術傳統纔得以在清末十多年中持續發揮作用;“清流”士大夫執著的義理、學理,纔有可能充實到以器物為主的早期近代化進程之中,成為康、梁等趨新人士意見的先聲。
利用詩文集等常見史料與張之洞檔案等未刊資料互證,本書以人物的交遊群體為考察單位,期待能將近年日益倚重社會科學的學術文化史研究還原到人物本身,提倡一種帶有人物麵目、人文感覺、人情況味的學術史。
發表於2024-12-18
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陸胤:《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近代學術史上的張之洞學人圈》,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15年 緒論 “自上建之”:另一種近代學術 清季民初,內藤湖南、狩野直喜等日本的中國學研究者更看重齣自晚近“清流”或督撫幕府係統的盛昱、瀋曾植、繆荃孫、鄭孝胥、陳三立、楊锺羲、柯劭...
評分(原載2015年3月25日《中華讀書報》,發錶時有刪節) 談論中國近現代學術史,張之洞並不是一個特彆引人矚目的人物,作為晚清重臣,張之洞更多地被定位為政治傢而非學者。然而,這種認識很大程度上基於我們對現代意義上的“學術”的理解,即把學術視為一種職業化的知識活動,但...
評分(原載2015年3月25日《中華讀書報》,發錶時有刪節) 談論中國近現代學術史,張之洞並不是一個特彆引人矚目的人物,作為晚清重臣,張之洞更多地被定位為政治傢而非學者。然而,這種認識很大程度上基於我們對現代意義上的“學術”的理解,即把學術視為一種職業化的知識活動,但...
評分(原載2015年3月25日《中華讀書報》,發錶時有刪節) 談論中國近現代學術史,張之洞並不是一個特彆引人矚目的人物,作為晚清重臣,張之洞更多地被定位為政治傢而非學者。然而,這種認識很大程度上基於我們對現代意義上的“學術”的理解,即把學術視為一種職業化的知識活動,但...
評分(原載2015年3月25日《中華讀書報》,發錶時有刪節) 談論中國近現代學術史,張之洞並不是一個特彆引人矚目的人物,作為晚清重臣,張之洞更多地被定位為政治傢而非學者。然而,這種認識很大程度上基於我們對現代意義上的“學術”的理解,即把學術視為一種職業化的知識活動,但...
圖書標籤: 思想史 學術史 張之洞 近代史 晚清 中國近代史 曆史 陸胤
今天現場聆聽瞭陸博士的報告,對此書的作意、作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陸背後的核心追求其實有點說不清道不明,但就過程來看,無疑呈現得非常完美
評分讀之前捏瞭一把汗,因為題材明顯和大佬茅海建撞車瞭,不過讀完後覺得擔心是多餘的,因為80後與和50後的關注點不同的。作者在此書雖未談及福柯,但敘述中暗含權力與知識生産間的互動關係,這是茅所不具備的。以詩證史,也充分發揮瞭中文係的學科優勢。
評分陸胤師兄博論改寫齣版的論著,問題意識、選題的切入點、述學話語俱佳,以文為本、文史互滲的底色凸顯無疑。夏老師在書前描述師兄的學術曆程,著實讓我拜服。現在夏老師退休,師兄也迴到中文係接過導師的衣鉢,這是大幸事,北大近代文學的血脈傳承在兩代人之間順利實現瞭。
評分之前忘記打分瞭。非常高級的一部博士論文。點齣瞭詩史互證的本質不在於探求具體史事(就這一點來看,詩歌絕非理想史料),而是還原時代精神、情感結構,及其背後反映的普遍政治訴求。啓發太多,不一一列舉。
評分之前忘記打分瞭。非常高級的一部博士論文。點齣瞭詩史互證的本質不在於探求具體史事(就這一點來看,詩歌絕非理想史料),而是還原時代精神、情感結構,及其背後反映的普遍政治訴求。啓發太多,不一一列舉。
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