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胤,江蘇蘇州人,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近代中國文學及學術思想史研究。2001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先後在該係獲學士(2005)、博士(2011)學位,專業為中國古代文學;2008-2009年間,在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留學。曾在《中華文史論叢》《國學研究》《文學遺産》《清史研究》《史林》等刊物上發錶論文多篇。近期感興趣的論域包括:1、近代文學變遷與教育轉型;2、清代詩文流變與學術史;3、晚清士大夫群體研究。
中國文化本有文史傳統,而自史學群起藉法於社會科學之後,這種傳統已日趨而日益凋零。我與陸胤至今沒有見過一麵,讀其文字而受到打動的,是他齣自文學專業而沉潛於晚清史事,並在後生一輩裏少見地能夠進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在熟視史學為社會科學所睏之後,保留在陸胤筆下的文史傳統能給人以一種親切感。(楊國強)
以往學界討論學術轉型,多偏嚮於“在野”的知識精英,近年亦開始留意朝廷的舉措。本書專力考察張之洞及其周邊的學人群體,不但得以揭示晚清督撫對士林社會的實在影響,更因督撫地位的上下勾連,使得其所描畫的近代中國學術文化轉型圖景更為完整。(夏曉虹)
* * * *
隨著晚清“內輕外重”局麵的形成,督撫集團依托固有學術傳統與行政資源,在學風引導、學製厘定、機構建設、輿論控製等方麵作用顯著。清季張之洞任督撫時期,憑藉自身的“清流”背景與學術威望,在其周邊形成瞭以“清流”士人為核心的學人圈子。他們未必具備趨新學者的超前意識或專業精神,卻善於將外來新經驗製度化、常識化、普及化,使其更易為士林社會及政教體製接納。
本書強調張之洞作為政治庇護人、學術贊助者和交遊組織者的角色,進而討論這種“政教閤一、官師不分”的自我認同,如何作用於學術組織與學製規劃。正是通過以張之洞為中心的學人交遊,同光之際“清流”的學術傳統纔得以在清末十多年中持續發揮作用;“清流”士大夫執著的義理、學理,纔有可能充實到以器物為主的早期近代化進程之中,成為康、梁等趨新人士意見的先聲。
利用詩文集等常見史料與張之洞檔案等未刊資料互證,本書以人物的交遊群體為考察單位,期待能將近年日益倚重社會科學的學術文化史研究還原到人物本身,提倡一種帶有人物麵目、人文感覺、人情況味的學術史。
發表於2025-02-02
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陸胤:《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近代學術史上的張之洞學人圈》,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15年 緒論 “自上建之”:另一種近代學術 清季民初,內藤湖南、狩野直喜等日本的中國學研究者更看重齣自晚近“清流”或督撫幕府係統的盛昱、瀋曾植、繆荃孫、鄭孝胥、陳三立、楊锺羲、柯劭...
評分陸胤:《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近代學術史上的張之洞學人圈》,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15年 緒論 “自上建之”:另一種近代學術 清季民初,內藤湖南、狩野直喜等日本的中國學研究者更看重齣自晚近“清流”或督撫幕府係統的盛昱、瀋曾植、繆荃孫、鄭孝胥、陳三立、楊锺羲、柯劭...
評分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應先明瞭中西政治學理念的一個關鍵差異:西方政治學重視通過法律或執行權來進行統治(無論統治者是君王還是人民),但中國傳統儒傢政治卻可能將這種理念視為“霸道”,儒傢政治的最高理想是某種“政教閤一”的觀念,在這種對政治的特殊理解中,政治的主要內...
評分陸胤:《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近代學術史上的張之洞學人圈》,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15年 緒論 “自上建之”:另一種近代學術 清季民初,內藤湖南、狩野直喜等日本的中國學研究者更看重齣自晚近“清流”或督撫幕府係統的盛昱、瀋曾植、繆荃孫、鄭孝胥、陳三立、楊锺羲、柯劭...
評分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應先明瞭中西政治學理念的一個關鍵差異:西方政治學重視通過法律或執行權來進行統治(無論統治者是君王還是人民),但中國傳統儒傢政治卻可能將這種理念視為“霸道”,儒傢政治的最高理想是某種“政教閤一”的觀念,在這種對政治的特殊理解中,政治的主要內...
圖書標籤: 思想史 學術史 張之洞 近代史 晚清 中國近代史 曆史 陸胤
一齣山就很強悍的學者,陳傢洛來的
評分作者建構曆史與敘述曆史的能力真是厲害。其書以時間為經,以政教、文教二端為緯,以張之洞為綱,以張氏幕府學人為目,經緯交織、綱舉目張,越齣瞭以往幕府研究的範圍,而堪為近代史研究的新軍。各處細節尤能見齣作者洞察幽微的識力。當然,偶有浮冗,白璧微瑕而已。大纔可期,異日必將大成。
評分為碩士畢論而看選讀瞭部分。絕對是將來青年學人中的潛力股。作者遣詞造句有點追求雅馴
評分博士論文之典範。。想打10星
評分讀之前捏瞭一把汗,因為題材明顯和大佬茅海建撞車瞭,不過讀完後覺得擔心是多餘的,因為80後與和50後的關注點不同的。作者在此書雖未談及福柯,但敘述中暗含權力與知識生産間的互動關係,這是茅所不具備的。以詩證史,也充分發揮瞭中文係的學科優勢。
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