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1948年生,英国当代著名作家。1976年以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成名,并获当年毛姆奖。此后佳作不断,迄今已出版十几部既畅销又获好评的小说,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中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记录,他已经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像麦克尤恩近年来的其他小说一样,《甜牙》也是那种情节与其所处的时代咬合得格外紧密的作品。表层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一位出身教会保守家庭,在剑桥读书时又被年迈的教授兼情人招募到军情五处的女特工。尽管塞丽娜只是职位最低且倍受女性歧视政策压制的文职助理,她仍比一般的女性更有条件叙述英国七〇年代的整体状况,毋宁说是腹背受敌的社会困境——冷战意识大面积渗入普通人的生活,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活动和全国性罢工运动此起彼伏,中东危机导致能源匮乏,嬉皮士运动退潮,将一大批精神幻灭、身体困倦的青年扔在了沙滩上。
作为五处中惟一热衷于读小说的“女文青”,而且“碰巧”长着仿佛直接从小说中走出来的身材和相貌,塞丽娜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甜牙行动”旨在以间接而隐蔽的方式资助那些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国利益且对大众具有影响力的写作者,而塞丽娜负责接近并引诱其加盟的是这项行动中惟一的小说家,汤姆•黑利。
汤姆和塞丽娜相爱了,爱得步步为营,爱得亦真亦假,爱得绝处逢生。但你猜中了开头,却未必能猜到结尾。阅读《甜牙》的快感之一就是等待结尾向前文的反戈一击,等待充盈在文本中的那些关键词——政治与文学、间谍与作家、读者与作者、欺骗与爱情——如何被赋予崭新的意义。你会看到,那些你在前面的情节中已经熟识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怎样在突然间都站到了镜子的另一面,怎样在叙事光芒的照耀下产生别样的张力。
在我这里,《甜牙》是一本无比做坏的小说。我没有看到书页间站起来的人物,也没有感情,干巴得像是书里抖出头皮屑。我之前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时,批评它人物、情感单一,全是作者的圣母幻想——但这都比《甜牙》好!有幻想,就有人气。而《甜牙》一点生命气息都没有...
评分 评分1991年,曾经在英美文化圈名噪一时的人文刊物Encounter寿终正寝,文坛一片寂静,无人哀悼。当过该刊首任主编,已是耄耋之年的英国诗人斯蒂芬·斯彭德旧恨未消,冷冷地说:“死得好。” 《文汇》(Encounter)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多高眉风光,随之而来的坠落就有多惨。如今人们...
评分我们总是带着具体的期望进入虚构世界。 闲聊时朋友的推荐,浏览网页时无意间的发掘,忙碌间隙在书店的偶遇等等,都可以是起因。毕竟如今可供选择的虚构世界太多了,而且个个看起来都充满诱惑。当我们最终决定用一整块宝贵的时间,去换取一张虚构世界的入场券时,我们一定有着确...
对不起我是作者脑残粉 // 译序大剧透,差评【顺便一说,好多译作的译序都应该消失消失消失,直接进入正题不好吗
评分虽然有大的政治背景和公共事件,不过伊麦总让人感到一种私人的爱,女主的一些细节会让我想到自己,恰如伊麦借女主之口说:我是那种层次最低的读者。我只想要我自己的世界,还得把我自己嵌进去,然后塑成巧夺天工、触手可及的形状,再交还到我手里。
评分果然最后一章大翻盘,前面那些矫情、不知所谓、圣母婊、白莲花等等看似离奇狗血到最后一章真的全部迎刃而解,这尼玛还真不是破绽和作者笔力不到而是有意为之啊……(不过要是他真的是只靠最后一章救场也未可知,不过鉴于前面基本水平都很棒所以估计不至于吧)。政治立场很精明也很讨巧。
评分这本太好看。说麦克尤恩不好看的人只说的出“他永远是一个三流作家”这样的套话,说不出任何一个像样的理由,可是说他好看的人,却有无数夸赞他的理由。
评分所以,在小说开头看到了汤姆最后信中提议的那段“……我那时确实很漂亮……”便是真正的结局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