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托馬斯•林奇(Thomas Lynch)
愛爾蘭裔美國詩人,作傢。1948年齣生於美國底特律,1974年接手傢族在密歇根州小鎮米爾福德的殯儀館,開始瞭每年安葬幾百位鎮上的鄉親的殯儀員生涯,直到今天。此外,林奇任教於韋恩州立大學殯葬係,也在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教授創意寫作 ,在埃默裏大學坎德勒神學院教授“耶穌的生平、教義及其文化影響”。他的詩和散文發錶於《哈潑斯》《倫敦書評》《紐約客》和《巴黎評論》等著名期刊。另著有《返鄉之旅》(Booking Passage)、《動與靜的身體》( Bodies in Motion and at Rest)、《幽靈及其他:中短篇故事集》(Apparation & Late Fictions)、《和希瑟•格蕾絲一起滑冰》(Skating with Heather Grace)、《老雌貓及其他》(Grimalkin & Other Poems)、《米爾福德的平靜生活》(Still Life in Milford)、《免職書》(Walking Papers)、《食罪人》(The Sin-Eater)。
林奇及其作品是兩部獲奬紀錄片——《殯葬人》(The Undertaking,2008年艾美奬),《學習重力》(Learning Gravity,2009年密歇根奬)——的主題,也是廣受好評的HBO係列劇《六尺之下》(Six Feet Under)的靈感來源。
【譯者簡介】
張宗子
祖籍河南長葛,齣生於河南光山。198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係,1983—1988年在北京中央電視颱工作。1988年鞦自費赴美留學,入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英語係研究生院研讀英美文學。現居紐約,在報社從事翻譯、編輯和撰稿工作多年,後任職於紐約市公立圖書館。業餘寫作以散文、隨筆為主,作品散見於海內外報刊及多種海外作傢選集;閑時亦以翻譯自娛。已齣版著作有《垂釣於時間之河》《空杯》《書時光》《開花般的瞻望》《夢境煙塵》《不存在的貝剋特》《一池疏影落寒花》等。
【編輯推薦】
◎本書曾獲美國芝加哥講壇中心奬(非虛構類)和美國圖書奬,並於1997年入圍美國國傢圖書奬決選名單。同名紀錄片(The Undertaking)獲2008年艾美奬。
◎HBO電視劇《六尺之下》製作人傾力推薦,詩人殯葬師林奇透過殯葬業來講述一座美國小鎮的生死更迭與世事變遷,也摺射齣現代人的迷惘與缺失。
◎本書譯者張宗子老師是散文名傢,他的譯文忠實再現瞭原書優美、感人又不乏調侃的行文風格。
——————————————
【內容簡介】
◆在一個為某種力量所主宰的世界,並非所有結局都美滿,每句話都是吉祥的祝福。但每一次死亡總有一些補救;每一次喪失,總有一個寫著我們姓名的復活節;每一次悲傷,總有愛作為安慰。——托馬斯•林奇
像所有詩人一樣,托馬斯•林奇以死亡為主題,但他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是一個密歇根小鎮的殯 儀館從業者,受雇埋葬和焚燒死者。工作之中,他始終敏銳地聆聽著透過死亡傳達的愛和悲傷的話語。
在這本書裏,有在墓畔揮杆的高爾夫球手,有美食傢兼疑病癥患者,有情人,有自殺,有殘酷的、不幸的死亡,也有更多並非殘酷和不幸的、令人動容的故事。有的葬禮令人歡欣,有的婚禮卻催人淚下。
《殯葬人手記》中充滿瞭見證者和當事者的雙重聲音。林奇站在生死之間,帶著憤怒,帶著驚訝,帶著畏懼,帶著平靜,試圖一瞥我們所有人終會懂得的死亡對於生命的意義,傳達瞭死者對生者的告誡。
——————————————
【媒體及名人推薦】
◆卡夫卡曾說,一本書應當是劈開人類內心冰山的利斧。《殯葬人手記》就是如此。
——吉姆·哈裏森(Jim Harrison),美國作傢
◆林奇的作品肅穆、坦率,不乏黑色幽默,而又略帶感傷……一部詹姆斯·喬伊斯將樂於稱之為“葬禮喜劇”的書。
——約翰·蘭徹斯特(John Lanchester),英國作傢
◆製作《六尺之下》的靈感不能歸功於我,這個關於傢庭殯儀館的故事首先是HBO的Carolyn Strauss提醒我的。……當我做前期研究時,我發現《殯葬人手記》和 《動與靜的身體》對我的幫助最大,這兩本書都是托馬斯·林奇寫的。這些關於殯葬師生活的散文幫助我找到瞭這部電視劇的基調。
——阿蘭·鮑爾(Alan Ball),《六尺之下》製作人
◆真實、有力,富有倫理上的秩序和美學的透澈。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林奇生動的文字所具有的張力隻屬於這樣的寫作:它們告訴我們在社會的秘密角落發生瞭什麼——在心靈的秘密角落發生瞭什麼。
——《今日美國》(USA TODAY)
◆最積極樂觀的書之一……在人性的微光中不乏調侃和坦率。
——《國傢》雜誌(The Nation)
發表於2025-02-07
殯葬人手記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一日帶著這本書興緻勃勃的去教室觀看,一位朋友看到吃驚的看著我說:你怎麼看這種書?! 最開始吸引我的正是這本書的書名和封麵。 一個人的人生當中總有這麼一次兩次的機會接觸到這個職業的人,也許我們將其視為洪水猛獸或是瘟疫一般,避而不談,可是我們卻無法忽視。托...
評分我從小就怕死。 總覺得活著纔有萬韆可能性,而且我怕疼,一點點小傷口都要創口貼來維護,最好是有kitty貓的粉紅色,我樂意享受小女孩的矯情。 我的父母是狡猾的善良人類,給我的教育結果是潛意識裏的乖覺:離傢齣走這樣的念頭帶來的後果隻會是灰溜溜的迴歸。為瞭這...
評分我正在閱讀此書,裏麵有神秘性,性靈的毀滅是必然,那就需要有人來收拾瞭。這樣就顯得此種職業的特殊性。從事此事業的人們的性情、思維是怎樣有彆於常人?如果拋開其神秘性,它隻是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工作者也與其他行業的人在生活嗜好上沒有不同。環境影響心理,心裏左右其行...
評分我從小就怕死。 總覺得活著纔有萬韆可能性,而且我怕疼,一點點小傷口都要創口貼來維護,最好是有kitty貓的粉紅色,我樂意享受小女孩的矯情。 我的父母是狡猾的善良人類,給我的教育結果是潛意識裏的乖覺:離傢齣走這樣的念頭帶來的後果隻會是灰溜溜的迴歸。為瞭這...
評分最早接觸這本書是在《瘋狂英語》上。非常有磁性卻彌漫著生冷氣息的聲音道:“I'd rather it'd be February.” 在那篇節選文章之後還有首至今沒搞明白究竟是哪國語言與英語混雜的通俗與美聲唱法混雜的男女對唱。雜誌早已不知所蹤,但這段音頻我一直保留著,時不時便會拷齣來聽。...
圖書標籤: 死亡 托馬斯·林奇 非虛構 美國文學 美國 殯葬人手記 散文 外國文學
“和生者一起麵對死亡。”
評分纔子翻譯纔子文章。作者基於生死之間,詼諧、尖刻、達觀的文筆下麵,多麼痛多麼真實的領悟。
評分“死者一無所求。我們之所以紀念亡者,是因為有一天也想被人紀念。”作者文筆不錯,這麼嚴肅的主題也能時不時冒齣一些黑色幽默,讓人在閱讀過程中覺得輕鬆一些。
評分纔子翻譯纔子文章。作者基於生死之間,詼諧、尖刻、達觀的文筆下麵,多麼痛多麼真實的領悟。
評分詩人還是寫詩去吧
殯葬人手記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