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6年出现的工农兵写作现象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创作主体的工农兵作者,是解放后党和国家大力提倡、扶持的一个创作群体,他们上承左翼文学资源,同时也被认为是新中国文学新生力量成长的标志,在他们身上寄寓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理想。《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涉及一个创作群体(工人作家群),一个写作个案(士兵作家高玉宝),一个运动(新民歌运动),一次批判(吴雁),试图通过对这些创作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还原历史现场,呈现业已消失的文化(文学)图景。
无产阶级文艺
评分四星都给题材!作者只描述了个概况,没有什么具体论述,而且文中提到重要作品也没见分析。或许诚如作者所说只是记录下历史,但是历史脉络又不是特别清晰。还是题材讨喜。
评分无产阶级文艺
评分从论文本身说粗糙地可以,提炼的三个关键词和章节联系几乎找不到。对象选择与论述也教人挠头。重点文本不做文本细读,运动中的大规模作品又缺少必要的模式提炼。看下来不免以论代史。加一星完全给这被人忽略了的题材——但还是给作者的硕导钱理群的
评分文章从工人作家群,士兵高宝玉和新民歌运动为切入,对建国后文学创作群体和内容进行了探讨。从创作对象看,文艺创作的对象由精英化向普罗大众化转变,从创作内涵看,创作的文本和语境也由传统的“国难”“救亡”向阶级矛盾社会矛盾转变。从影响来看,产生了一批“工农兵”作家代表,作为当时的历史产物,丰富了文学创作,扩大了文学受众。本书最大的优势,在于罗列了事实,“看破不说破”。里面个中认识理解,基于个人不同的认知和立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