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也夫
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於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離校赴北大荒。在校時曾任班長,此乃一生中的最高職務,以後近40年中始終是標準“布衣”,未擔任過任何一級正式與非正式的官職。在北大荒務農、造磚、伐木、采石、教書,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師範學院讀書。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獲哲學碩士。1985-86年在美國丹福大學社會學係讀書,獲社會學碩士。因不滿時下學術空氣,不斷跳槽,先後在北京社科院、中國社科院、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供職,唯社會學專業至今不綴。曾任中央電視颱“東方之子”主持人,“實話實說”總策劃,不堪各級“婆婆”的審查管束,終於金盆洗手。曾作自我素描:懶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卻有潔癖,若遊戲規則不公正寜可不參加。青年時代思想步入異端,再難返迴正統。微染自虐癥,少時習中長跑,年近五十患鼕泳癥。以爭辯為快事,雖對事不對人,卻也常常得理不讓人。
作者用獨具見識,富於想象且細緻的考辯和大膽的推論,從◆外婚製◆農業◆文字◆紙張◆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這些人類早期的最偉大發明,來思考人類文明的産生。
人類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産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東西造就的。事實上,人類文化寶庫裏的大多數東西,沒有實際用處。 沒有實際用處的東西要比有直接實際用處的東西的知識含量大得多。無用之學最後纔有大用處。
易中天
鄭也夫先生是我一嚮敬重的學者,因為他從不人雲亦雲,總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因此,盡管我已經不再推薦他人作品,也盡管並不完全認同鄭先生的結論,仍然鄭重建議諸位閱讀本書。我相信,這部力作將開拓我們的視野,更新我們的觀念,甚至改變我們的某些思維方式,諸君一定會受益良多。
梁治平
也夫教授的研究,有許多涉及人類生活的基,如信任,如人類行為的“基因”。這一次,他帶給讀者的是對文明起源的思考:婚姻製度、農業、文字、造紙術和印刷術。而且,像以往一樣,他在我們習焉不察的地方提齣問題,獨具識見,富於想象,而輔之以細緻的考辨和大膽的推論,在滿足讀者知識欲的同時,給我們以智力上的刺激。
陳嘉映
“文明是副産品”是個大論題,其中包含著一個深刻而重要的思想。也夫通過婚姻製度、農業起源、文字起源等諸多方麵的研究來論證這個論題,這些研究既立足於紮實的學問,又處處興發獨到的見解。一嚮以來,我讀也夫,既長瞭學問,又啓發瞭思想。這本新書,雖然還隻讀瞭一部分,已感到收獲格外豐厚。
上世紀七十年代,量子貨幣的概念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研究生威斯納提齣,但多本科學期刊卻拒絕刊登,因為這種技術的實施成本太高,何況當時還沒有光子偏振狀態的捕捉技術。直至1983年,人們突發奇想,發現這竟是加密通信的良好手段!就這樣,威斯納從被期刊退迴論文,再到量...
評分副産品 ——讀鄭也夫《文明是副産品》有感 去年看瞭一本很有趣的社會學研究方麵的書,鄭也夫先生的《文明是副産品》。雖說是學術研究類的書,鄭先生卻寫得十分生動活潑,遣詞用句中,時不時透漏齣來的老北京的“逗”和“貧”。看起來倒是毫不費力,基本上是抱著聽說書的感覺讀...
評分主觀能動性真的如我們想象的一樣重要嗎? 在有限的尺度範圍內,事物可能按照人的意誌和計劃進行,但是一旦放大到更大的尺度,那些至關重要的事情往往發於偶然。 不要高估瞭主觀能動性的作用。當然不是說我們任由事物發展,尤其是關係到我們自己的生活的時候。一方麵要有...
評分不客氣的講,鄭先生的這本書隻是戴濛德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的讀書筆記而已,鄭先生該著提到的論據在那本書皆有詳細論述。
評分《文明是副産品》 這本書在我的計劃裏橫跨瞭兩個多月,今天終於看完瞭。 首先要說,這本書寫的很棒,作者旁徵博引,隻為解釋一個問題:文明是副産品,不是計劃和目的的産物。 那麼這告訴我們什麼呢?作者在最後一章說,未來是不可輕易預測的,我們人類為當下實用性所做的努力是...
太學術性邏輯性,駕馭不瞭
评分高級八卦
评分思路固然有新穎處,且視野交叉。但一些問題,畢竟還是不專業,導緻得齣結論不靠譜。比如文字起源,作者認為是武丁中後期一群貞人聚在一起,占蔔專業化的突然結果。但實際上,如果對考古材料熟悉一點,就知道鄭州二裏崗齣土過甲骨蔔辭,早於殷墟時期。所以作者推導瞭一大堆,前提還是錯瞭。
评分思路固然有新穎處,且視野交叉。但一些問題,畢竟還是不專業,導緻得齣結論不靠譜。比如文字起源,作者認為是武丁中後期一群貞人聚在一起,占蔔專業化的突然結果。但實際上,如果對考古材料熟悉一點,就知道鄭州二裏崗齣土過甲骨蔔辭,早於殷墟時期。所以作者推導瞭一大堆,前提還是錯瞭。
评分太學術性邏輯性,駕馭不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