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阿列克谢耶维奇(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记者,散文作家。出生于白俄罗斯,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已出版的着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等。曾获得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德国书业和平奖、法国美第契文学奖、波兰卡普钦斯基国际报告文学奖等奖项。2015年,因为她的“复调书写,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纪念”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发表于2025-02-24
二手时间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已经让我充分体验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力”,她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悲怆,《二手时间》同样是这样一部作品,每一个刺痛我神经的地方都加以折页。看着密密麻麻的折页,虽已记不起每一个刺痛神经的点,却清楚地记得那种重复的感觉:...
评分没有人教育过我们什么是自由,我们只被教育过怎么为自由而牺牲。 ——二手时间 《二手时间》的作者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著名作家S.A.阿列...
评分 评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已经让我充分体验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力”,她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悲怆,《二手时间》同样是这样一部作品,每一个刺痛我神经的地方都加以折页。看着密密麻麻的折页,虽已记不起每一个刺痛神经的点,却清楚地记得那种重复的感觉:...
评分我一直对苏联感到好奇。同样经历了二十世纪甚至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政治恐怖和思想压迫,我奇怪为什么苏联仍然可以拥有一些世界级的响亮名字:帕斯捷尔纳克、肖斯塔科维奇、塔可夫斯基。而我们这边却几乎是一片荒芜。1975年,塔可夫斯基拍出《镜子》的时候,中国在搞文...
图书标签: 历史 纪实 苏联 阿列克谢耶维奇 外国文学 社会 白俄罗斯文学 社会学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读完《二手时间》,又看了《再见列宁》,苏联和东德人的经历似乎都在暗示,把政治体制作为信仰是一种危险。也许把信仰对象寄托于俗世之物本就是对信仰的亵渎,你渴望从信仰中获得的实际好处越多,当信仰破灭之际它对你生活的透支就越严重。
评分题材制胜,无数次看到我们的影子,乌托邦神话幻灭后的残酷真相让人不寒而栗,生而为人,人间的条件;世界第一红色大国坍塌前后的访谈,覆盖各阶层、各年龄段,因此各自的心境与目标也完全不同(且看其对斯大林、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的迥异态度,颇令人玩味),这个容易激情澎湃的、以宗教般狂热体现理想的战斗民族,自铁幕撕开,当惊世界殊;被采访对象陈述内容颇多絮叨,自杀少年、甘为杀人犯之妻最动人心弦,俄罗斯人永远需要贫困而高尚的灵魂激励,「与幸福很相似的孤独」是俄罗斯的精神焦点。
评分2016年已读089#8月打卡书#“过去,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无数的血肉模糊,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个伟大的时代”,同一背景下不同声音的呼号与呐喊,是一个“最坏”也“最好”的时代在芸芸众生身上留下的不同烙印与枷锁,但却也呈现了各自灵魂空间中同样的彷徨与孤独。时代的翻云覆雨之下,无论是慷慨激昂、在废墟之上仍沉溺于某种伟大的宗教般的狂热,抑或妄图悍然摆脱历史的重负、为生活的彻底翻新而进行的种种徒劳的挣扎,都只能被命运裹挟着载浮载沉。这个苦难而坚韧的民族,好像天生的梦想家,生活在海市蜃楼般的某种虚妄之中。像抖落灰尘一般抖落一个旧世界,以为会迎来一个崭新的理想盛世,他们仍旧于杀戮与绝望中眺望那个玫瑰色的迷梦。
评分题材制胜,无数次看到我们的影子,乌托邦神话幻灭后的残酷真相让人不寒而栗,生而为人,人间的条件;世界第一红色大国坍塌前后的访谈,覆盖各阶层、各年龄段,因此各自的心境与目标也完全不同(且看其对斯大林、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的迥异态度,颇令人玩味),这个容易激情澎湃的、以宗教般狂热体现理想的战斗民族,自铁幕撕开,当惊世界殊;被采访对象陈述内容颇多絮叨,自杀少年、甘为杀人犯之妻最动人心弦,俄罗斯人永远需要贫困而高尚的灵魂激励,「与幸福很相似的孤独」是俄罗斯的精神焦点。
评分受访者傻逼特多
二手时间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