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是两位作者合用的笔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移居美国后,就像他们在一本书的前言中所写:最初落脚点的选择十分偶然,他们落在了美国南方,那是在现代机械化大农业挤兑之下的传统农村。
他们因同样的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开始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看到的美国完全在意料之外,法治所保障的,是个人不受到他人或政府的侵犯。在这个保障下,百姓五花八门地享受着最大可能的个人自由。个人自由,这才是美国公民最关注和维护的东西。这一切让人好奇。
于是林达开始给朋友写信,不仅写出见闻,也试图写出美国现象的制度根源,写出大厦如何在常识常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每个普通人的个人自由,为什么竟可以是一个大国的立国之本。
这两年国内学术界正在反思法国大革命,反思卢梭,林达离开美国之后的写作涉及了巴黎,用林达自己的话说,其实只是触动了法国的一小段历史,可是这段历史曾赋予“革命”一词以神圣的光环,不论它裹挟着怎样的血腥,它似乎总是对的。正是由于另一种生活方式让人对个人自由有了新的观照,人才能够回过头来,重新打量法国式的自由口号,林达想写出民众曾经呈现的另一种面貌。
发表于2024-11-22
带一本书去巴黎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文/杰夫 1789年的深夜,路易十六或许还在焦虑着如何在三级会议中,能够让宪法顺利地通过。可是,在巴黎,群情激动的人群早已冲上了街头,在短暂的呼喊当中,一举冲向了一切找得到的国家机器。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一个夜晚,在...
评分 评分闲来无事点开豆瓣读书,看到新上架的书有很多什么《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打车去柏林》《迟到的gap year》《打工旅行》这些简介多好多好,评分多高多高的书,一口气从头到尾读完两本,两外基本浏览而过,之后的感觉就是,如果这也叫书的话,出版商你他妈是不是都是文盲瞎子啊...
评分巴黎是个怎样的城市呢? 巴黎,众多文学家笔下多姿多彩的自由巴黎,天堂地狱都是它;众多音乐家画家仰慕的艺术圣地,成就落魄还是它;众多思想家塑造的天堂,民主专制还是它。 林达带去的书是雨果的《九三年》。而他在提到多次阅读《九三年》时的认知,我与他不谋而...
评分这是我读过的林达的第一本书。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图书馆里,怀旧的封面让他藏身与众多书中,费了很大劲儿才找到。可是有些东西,喜欢就是莫名的,不自然的,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以后一定要买两本,一本自己收藏,一本送给一位朋友,后来也是跑了很多书店才如愿以偿...
图书标签: 随笔 巴黎 历史 林达 文化 旅游 法国 社科
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也就是写作《在边缘看世界》的那个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按需。
评分法国大革命,宏大叙事下掩藏着多少血与泪。
评分追求辞藻华丽,叙述逻辑性很差,内容的可信度就不高。作者对底层革命的批判,总觉得是在含沙射影!所有问题都蜻蜓点水试的写了一下,都没有深入剖析,旅行随笔写的也太随意了!读者看着雨山雾绕的,看完什么都没记住。如果是在缺乏书籍的年代,本书还可以看看,现在去过巴黎的作者很多,大都接受了西方的逻辑训练,就不推荐看本书了!“在强权面前他们是愚民,在弱者面前他们是暴民!”
评分【2019年已读16本】带着《九三年》去游法国,拜谒名胜,回顾大革命的历史。一个宣扬自由民主博爱的革命却是最具恐怖压迫血腥,作者因为久居美国和生于中国的缘故,还于许多地方进行三个国家革命的对照。
评分有趣,想起了学历史的初衷。
带一本书去巴黎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