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旋

双螺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1928- ),苏格兰裔美国人。15岁入芝加哥大学,兴趣在观察鸟类,后志趣转向遗传学。1948年初,沃森开始在印第安纳大学卢里亚指导下攻读博士。1951-1953年,沃森先在哥本哈根,再转到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员。在剑桥,他和克里克发现了DNA 双螺旋结构,并为此获得诺贝尔奖。1988-1992年参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制订。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詹姆斯·沃森
出品人:
页数:139
译者:刘望夷
出版时间:2016-3
价格:45.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2770717
丛书系列:睿文馆
图书标签:
  • 科普 
  • 生物学 
  • DNA 
  • 回忆录 
  • 传记 
  • 科学 
  • 睿文馆 
  • 纪实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沃森的《双螺旋》是一部以个人名义写就的回忆录,记述了科学家们发现DNA分子结构的故事。这一发现及其随之引起的影响促使生物学界发生了一场革命,堪称20世纪科学界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双螺旋》把新概念的诞生描绘得栩栩如生,把许多扣人心弦的场面逐步推向全剧的高潮,同时又将科学家们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为读者揭示了一个神奇而又平凡的世界。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科学界巨大的兴趣和争议,是一部独具风格的科学史。

因过于“尖刻”而被哈佛大学出版社退稿,最终出版后引发学界巨大反响与争议。

定义生命与人类存在的伟大科学发现,科学界的八卦与角力,年轻科学家的野心与追求……这些背后故事解构了大众印象中神秘难解、高高在上的科学研究世界。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括号 看的跟这个版本有些不同,把目录附上吧:括号完 第一次看科学家的自传这类的书,好书啊! 这本书让我知道科学家不仅仅需要一心做科研,还要经营好人际关系有广的人脉——“科学家的生活不仅在智力活动方面是丰富多采的,就是在社交活动方面也可能是趣味盎然的。...  

评分

1953年4月7日,法国,在穿过塞那河回到卢森堡宫附近旅馆的路上,詹姆斯•沃森孤零零的一个人,望着在圣•吉门附近的长发姑娘,知道她们对他不会感兴趣的,“我25岁了,已经没有什么魅力了。” 此前一周,这个还没满25岁的年轻人和他的搭档,只有大学学历的弗朗西斯•克里...  

评分

评分

括号 看的跟这个版本有些不同,把目录附上吧:括号完 第一次看科学家的自传这类的书,好书啊! 这本书让我知道科学家不仅仅需要一心做科研,还要经营好人际关系有广的人脉——“科学家的生活不仅在智力活动方面是丰富多采的,就是在社交活动方面也可能是趣味盎然的。...  

评分

括号 看的跟这个版本有些不同,把目录附上吧:括号完 第一次看科学家的自传这类的书,好书啊! 这本书让我知道科学家不仅仅需要一心做科研,还要经营好人际关系有广的人脉——“科学家的生活不仅在智力活动方面是丰富多采的,就是在社交活动方面也可能是趣味盎然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名为生命的动态平衡系统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同时沿着时间轴,朝一个固定的方向不断折叠。生命无法倒退,每个瞬间都是完成态。 胡乱介入,会对动态平衡系统造成难以修复的损伤。即便平衡系统看似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也是因为动态系统太灵活,太柔软,能暂时抚平介入带来的冲击。系统中的某个部分已经变形、损坏了。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只能折叠却不能拆开的折纸。而介入会将只此一回的运动引向计划之外的岔路。 我们只能拜倒在自然的洪流面前,忠实记录生命的方方面面,别无他法。--福冈伸一

评分

科学家也会承认自己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年纪轻轻就能够拿诺贝尔奖 是福报——让我想想25岁的时候在干嘛——女科学家富兰克林37岁就去世了 但生命价值比现在多活几年的我高多了

评分

有机会读一下原文

评分

在一般外行的理解中,科学发现的过程似乎是一个有着严格计划、并合乎逻辑的程序的展开。詹姆斯•沃森在《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一书中,告诉我们以上观点并不真实。事实上,科学发现的过程充满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也包括各种人际间的冲突——这里有制度、文化的因素,亦包括科学家的个性。

评分

理科的朋友推荐的一本科学入门书,没什么知识理论的介绍,主要叙述研究的幕后。沃森讲述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涉及到当时社会背景,还有科研中的诸多利益纠葛等,呈现出科研工作者真实的研究和工作状态。其实文理科的状态都差不多,在没有出成果之前,大家都有并不知道自己在研究什么的时候,都有迷茫想放弃的时候。说实话个人认为可读性没有那么强,但是同处于研究迷茫期的人看这本书,多少觉得有些安慰。倒是沃森后来讲述DNA发现那本知识性的书,更有可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