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1928- ),苏格兰裔美国人。15岁入芝加哥大学,兴趣在观察鸟类,后志趣转向遗传学。1948年初,沃森开始在印第安纳大学卢里亚指导下攻读博士。1951-1953年,沃森先在哥本哈根,再转到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员。在剑桥,他和克里克发现了DNA 双螺旋结构,并为此获得诺贝尔奖。1988-1992年参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制订。
发表于2025-04-02
双螺旋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激动人心的杰作!篇幅不大,然而把那段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分子生物学发现史展示得无比生动,有趣。沃森25岁时与诸多同事做出划时代的发现,固然与他的天才有关系,然而更值得强调的是扎实的科学基础,活跃的学术气氛,以及充满机会的那个时代。 这是一本少有的外行也能大致读懂的...
评分常读传记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定事件形成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二是借鉴当事人面对或者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式。一个人对待具体事物的认知和态度不仅与自身的知识储备相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和时间变化的影响。就像同样一个词语在古代与现代可能拥有完...
评分我认为分子生物学领域有两本科普书应该是顶尖的,一本是《创世纪的第八天》,再有一本就是这本《双螺旋》了。 大学时读过不少这类书籍,对书中提到的人和事都不陌生,因此感兴趣的只剩了八卦。Watson也算是口无遮拦了很敢写,虽然对一些人不公但是也是本书趣味性...
评分总归来说,无论这本书如何的生活零碎,或许根本谈不上什么非读不可的大作,(尽管它出自名家之笔,但名家已经放弃了身价,本要还原不是那么具有“亲和力”的科学界以人间烟火之面目,那我们还等什么呢?)但它总归是科学界顶尖社群工作与生活等各方面的点滴写照。它抛弃掉所有...
图书标签: 科普 生物学 DNA 回忆录 传记 科学 睿文馆 纪实
沃森的《双螺旋》是一部以个人名义写就的回忆录,记述了科学家们发现DNA分子结构的故事。这一发现及其随之引起的影响促使生物学界发生了一场革命,堪称20世纪科学界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双螺旋》把新概念的诞生描绘得栩栩如生,把许多扣人心弦的场面逐步推向全剧的高潮,同时又将科学家们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为读者揭示了一个神奇而又平凡的世界。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科学界巨大的兴趣和争议,是一部独具风格的科学史。
因过于“尖刻”而被哈佛大学出版社退稿,最终出版后引发学界巨大反响与争议。
定义生命与人类存在的伟大科学发现,科学界的八卦与角力,年轻科学家的野心与追求……这些背后故事解构了大众印象中神秘难解、高高在上的科学研究世界。
“科学很少像门外汉想象的那样,完全按照直截了当、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相反,科学的进步(有时则是倒退)往往全盘是人为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人物本身以及文化传统都起着巨大的作用。”看完了,意外好看!很多耿直的话都让我怀疑作者是打算退休了吗怎么什么破事儿都敢一棍子捅出来 公费旅游啦 大家都好厌烦的学界会议啦 化学真枯燥我才不要学啦之类的哈哈哈哈哈 爆笑 比如目睹妹妹好像要搞定威尔金斯时作者的小心思:“再次找到威尔金斯的时候,我察觉到我很可能快要交上好运了。因为他已经注意到我妹妹非常漂亮,很快他们就在一起吃午饭了。对此,我感到莫大的高兴。多年以来,我曾闷闷不乐地看着一群纨绔子弟追求伊丽莎白…我不必再眼看着她注定嫁给一个智力低下的家伙。而且,如果威尔金斯真的爱上了我妹妹,那么我将…”【计划通】哈哈哈哈
评分有机会读一下原文
评分本以为会是像基因传一样的干货书,没想到是类似于沃森的传记或者回忆录,而且能感觉到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对克里克的赞誉,对富兰克林的偏见,而且反映出沃森除了智商高外明显处事上有点心机boy的天赋,另外这版翻译有些地方怪难受,和大众熟知的地名人名好像有略微差别
评分幕后花絮。
评分只是个资料记载,吵来吵去的感觉,思想和事业的起伏中没有抓住科学发现的重点,效果一般
双螺旋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