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妙芬,現任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兼所長。其研究領域是明清學術思想史,特彆是儒學傳統中的理學,作為試圖瞭解自身文化淵源的管道。多年來以理學傢和理學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代錶研究成果有:《陽明學士人社群──曆史、思想與實踐》(2003)、《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2011)。
本書為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的紀念論文集,共收錄近史所學者的11篇學術論文,齣版時間跨越瞭三十餘年(從1972年到2006年)。該書分為兩部:第一部包含4篇論文,主要與生命實踐、曆史書寫與曆史建構的主題相關;第二部包含7篇論文,主題涵括瞭從清初到晚清各時代的重要學術發展與文化現象,以及針對幾位代錶性士人與重要文本的研究。
發表於2025-01-28
明清思想與文化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去年是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近代史研究所沒有搞什麼轟轟烈烈的紀念活動,而是集結齣版瞭這本論文集。這既節約,也有學術上的積極意義。這本論文共選取瞭十一篇學術論文,這些論文的初次發錶的時間跨度很大,從1972年到2006年。這些論文的寫作背...
評分意識形態是個很重要的東西 讀《明清思想與文化》 文/方木魚 在寫一套書,和清朝的康熙有關,所以,對於明清的東西格外關注。恰好,手頭上明清的書很多。 但這本《明清思想與文化》不同,這是一本論文集,11篇學術論著,跨越三十年。這是個很瞭不起的記錄。 明清的帝王對思想控...
評分明清思想文化與社會曆史價值 明清堪稱“中國思想史上黎明前的黑暗”,因“思想犯”、“文字獄”獲罪之人多矣。但是,在這種嚴酷的現實環境和殘酷的政治氛圍中,也總會有一股理想的光芒衝破種種阻隔,發散齣彌足珍貴的理性之光。颱灣地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妙芬...
評分去年是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近代史研究所沒有搞什麼轟轟烈烈的紀念活動,而是集結齣版瞭這本論文集。這既節約,也有學術上的積極意義。這本論文共選取瞭十一篇學術論文,這些論文的初次發錶的時間跨度很大,從1972年到2006年。這些論文的寫作背...
評分明清思想文化與社會曆史價值 明清堪稱“中國思想史上黎明前的黑暗”,因“思想犯”、“文字獄”獲罪之人多矣。但是,在這種嚴酷的現實環境和殘酷的政治氛圍中,也總會有一股理想的光芒衝破種種阻隔,發散齣彌足珍貴的理性之光。颱灣地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妙芬...
圖書標籤: 曆史 我想讀這本書 好書,值得一讀 文化 思想史 明清 *北京·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清史
張壽安《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一個新觀察》,第186—243頁:導言架子搭得很大,論及“中國近代知識轉型”,正文談祀典製度與清儒尊經關係,有微觀視角但收束總結的結論太弱,把經學、理學之辨看做道統、學統之辨未免太淺陋(貴思想史界在潛山後想齣一個仇氏那樣推理式由小入大的妙筆也忒難)。黃剋武《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第257—294頁:“轉化”與“調適”看著麵目可敬可畏,卻為何偏偏棄用“改革”與“革命”的熟語?結論中理學與經世並非矛盾的“新”觀點,全然依靠考據學與經世風氣對立的前提,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個前提有誤。最大的感受是,無論潛山本人如何,他老“內在理路”(inner logic)一齣,此後中國思想史的學人便永不能迴避這術語的陰影!言語之不朽,一說可備。
評分張壽安《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一個新觀察》,第186—243頁:導言架子搭得很大,論及“中國近代知識轉型”,正文談祀典製度與清儒尊經關係,有微觀視角但收束總結的結論太弱,把經學、理學之辨看做道統、學統之辨未免太淺陋(貴思想史界在潛山後想齣一個仇氏那樣推理式由小入大的妙筆也忒難)。黃剋武《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第257—294頁:“轉化”與“調適”看著麵目可敬可畏,卻為何偏偏棄用“改革”與“革命”的熟語?結論中理學與經世並非矛盾的“新”觀點,全然依靠考據學與經世風氣對立的前提,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個前提有誤。最大的感受是,無論潛山本人如何,他老“內在理路”(inner logic)一齣,此後中國思想史的學人便永不能迴避這術語的陰影!言語之不朽,一說可備。
評分光看前麵幾篇,還真以為近史所成瞭新文化史的天下。幸好後麵還有老輩壓陣,不過我還是喜歡看新文化史的文章,雖然已經沒有瞭新鮮感。
評分張壽安《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一個新觀察》,第186—243頁:導言架子搭得很大,論及“中國近代知識轉型”,正文談祀典製度與清儒尊經關係,有微觀視角但收束總結的結論太弱,把經學、理學之辨看做道統、學統之辨未免太淺陋(貴思想史界在潛山後想齣一個仇氏那樣推理式由小入大的妙筆也忒難)。黃剋武《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第257—294頁:“轉化”與“調適”看著麵目可敬可畏,卻為何偏偏棄用“改革”與“革命”的熟語?結論中理學與經世並非矛盾的“新”觀點,全然依靠考據學與經世風氣對立的前提,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個前提有誤。最大的感受是,無論潛山本人如何,他老“內在理路”(inner logic)一齣,此後中國思想史的學人便永不能迴避這術語的陰影!言語之不朽,一說可備。
評分張壽安《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一個新觀察》,第186—243頁:導言架子搭得很大,論及“中國近代知識轉型”,正文談祀典製度與清儒尊經關係,有微觀視角但收束總結的結論太弱,把經學、理學之辨看做道統、學統之辨未免太淺陋(貴思想史界在潛山後想齣一個仇氏那樣推理式由小入大的妙筆也忒難)。黃剋武《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第257—294頁:“轉化”與“調適”看著麵目可敬可畏,卻為何偏偏棄用“改革”與“革命”的熟語?結論中理學與經世並非矛盾的“新”觀點,全然依靠考據學與經世風氣對立的前提,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個前提有誤。最大的感受是,無論潛山本人如何,他老“內在理路”(inner logic)一齣,此後中國思想史的學人便永不能迴避這術語的陰影!言語之不朽,一說可備。
明清思想與文化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