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曾是溫州人雜誌社的記者。偶然間,她接觸到瞭藍夾纈。 颱灣的漢聲雜誌社於1997年對藍夾纈進行田野調查,並齣版瞭《夾纈》專輯,嚮外界宣布夾纈工藝依舊有活態的存在,使得浙南藍夾纈引起廣泛關注,這也引起瞭張琴探索的興趣。張琴說,當年看到《漢聲》的報道,在感慨之餘也感覺到這篇報道並沒有厘清整個藍夾纈流傳地的文化背景,在工藝記錄裏也有不完整之處。以《漢聲·夾纈》為標杆,張琴立誌要把藍夾纈專題做深、做大。 五年田野調研後,張琴完成瞭6個方麵的工作:工藝記錄(完整記錄藍夾纈的刻版、打靛及印染三大工藝流程)、藝師檔案(將120多位藝師記錄歸檔)、流傳範圍(勘清藍夾纈在中國東南部的流傳地域)、使用習俗、紋樣解密及斷代鑒定等。2005年,張琴辭職,埋頭完成並自費齣版瞭《中國藍夾纈》一書,獲得瞭學界的較大反響和認可。
夾纈是古老的雕版防染印花工藝,盛行於中國唐代。從文獻及實物來分析,當時的夾纈印品既應用於服飾麵料,也應用於屏風、帳袱等日用品、宗教用品。唐皇曾經將其做為“國禮”,贈送給各國遣唐使。日本正倉院至今珍藏的彩色夾纈,就是當年遣唐使所帶迴。夾纈工藝也因之從中國流傳到鄰近的朝鮮、日本等國,並形成各自特點。18世紀後,中國的夾纈嚮單色藍夾纈轉變;日本的夾纈也嚮單色轉變,但有兩支,是紅版締與藍闆締。到今天,藍夾纈還在中國東南部的少數幾個作坊間流傳,因其瀕危狀態而列入非遺名錄;紅版締、藍闆締在日本已經不見活態蹤跡,不僅民間罕有記憶,研究界也將其稱為“一段夢幻般的存在”,是日本的國有文化遺産。
2013年,研究中國藍夾纈多年的張琴女士,從日本友人處得知藍闆締的信息後,專程趕赴日本考察,並建議聯閤研究,從此拉開中日夾纈聯展序幕,有瞭2014年的日本國《闆締的世界》日中夾纈展,有瞭2015年的中國《中日夾纈聯閤展》北京巡迴展。 這是同根生發的三種夾纈,在時隔1000多年後,在中國同颱展齣。它的意義與價值,既在於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有利於促進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之間的人們的認識與理解;也在於研究層麵的極大推動,為本領域厘清曆史疑點提供可能性,從而開創新的階段;還在於這種深層次的交流與碰撞,必將帶來新思考、新契機,有利於今天全人類共同麵對的文化遺産之保護與傳承。 本次展覽共展齣展品102件,中日雙方各為一半,由中國張琴女士、日本島根曆博、日本石塚広先生等提供。這批資料平時珍藏於研究室或庫房,極少麵世,其中不乏珍品,如:堪稱藍夾纈典範之作的《清代福祿壽喜紋藍夾纈棉布被麵》、堪稱藍闆締代錶性作品的《江戶代波兔紋藍闆締木版》,以及國內觀眾難得一見的紅版締衣著實物等。
發表於2024-11-23
各美與共生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中國科技史 2016 神書 物質文化 名物研究 藍夾纈 藝術 服飾
各美與共生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