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是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他是许多国际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参议会委员、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OCAT)学术委员会主席和余德耀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主席。他撰写的有关当代艺术的著作包括:《作品与现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2005)、《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2008)、《中国当代艺术:基本文献》(Contemporary Chinese Art:Primary Documents,2010)和《中国当代艺术:一个历史叙事》(Contemporary Chinese Art:A History,2014)等。
全书以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为时段,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介绍了这一时段的多个重要展览,包括展览的目的、组织以及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许多具有鲜明原创性的展览被构想和组织,许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品也是为了特定的展览创意和制作的。在所有这些方面,关于展览的问题不只关系到展览本身,而是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功能、意义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代艺术于21世纪初获得“正常化”以前,这些活动在90年代下半叶构成了一个“展览的瞬间”,其强度和凝聚力在世界艺术史中也不多见。
将近20年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展览已经成为中国美术中母庸置疑的一个重要部分,数以千计的当代美术馆、画廊和其他展示场所日新月异地向国内外观众推出新的展览。但是实验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磋商仍然决定着当代艺术的的身份和社会意义。90年代的历史经验对于思考这些问题仍具有实际意义,这些经验也是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中需要被重视的一个方面。
当事人的事后追忆都落回了当时疲惫和焦虑心态,中西之争到底在争什么呢?巫鸿用做展览和编文献的方法作为一个practice-based research,真的很有意思。
评分本书的核心围绕原定1998年1月21日至24日在紫禁城太庙大殿举办的“是我/It's Me”展览,记录了一个实验性艺术展览是如何策划、集资、以及最后夭折的个案研究。当读到观众在来到展览场地时被临时通知展览“因故改期”后,栗宪庭的夫人廖雯开始扔雪球并引起一场雪仗的狂欢,真是太美了。总之,全被记录下来了--还有暴力。巫鸿随后整理的1996年末至2000年中这段时间举行的11个展览的档案历史,多半也是夭折、半公开的,其中全国各地的“野生 1997年惊蛰 始”(张洹的《为鱼塘增高水位》),在姚家园村的“生存痕迹:98'中古欧当代艺术内部观摩站”、地下室里的“后感性:异形与妄想”和“对伤害的迷恋:看房工作室第二次展览”(后两者用到了人的尸体和动物)实在太有意思了。由衷感谢郭世锐先生的努力 Chris
评分庆幸买的是纸质书,我个人觉得有收藏价值,从中你可以看到策展人、艺术家、政府机构、展场机构相互博弈。 九十年代实验/当代艺术致力于社会关注以及对公共性展示的追求,随着如今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京沪两地展览场馆如雨后春笋而很大程度上实现,当代艺术也不再是内部观察和精英知识分子的“游戏”。但可以感觉到一方面政审之手愈发粗大,大多展览无政治性,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智力竞赛与比酷毛病仍在当代艺术家身上,故弄玄虚难以引起情感共鸣。
评分巫鸿老师永远是偶像。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思想开放幽默风趣hhh。
评分庆幸买的是纸质书,我个人觉得有收藏价值,从中你可以看到策展人、艺术家、政府机构、展场机构相互博弈。 九十年代实验/当代艺术致力于社会关注以及对公共性展示的追求,随着如今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京沪两地展览场馆如雨后春笋而很大程度上实现,当代艺术也不再是内部观察和精英知识分子的“游戏”。但可以感觉到一方面政审之手愈发粗大,大多展览无政治性,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智力竞赛与比酷毛病仍在当代艺术家身上,故弄玄虚难以引起情感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