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1909~1992)语言学家。原名杨德崇,湖南长沙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中华书局编审、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在古籍整理和译注方面贡献尤大,代表作有《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等。
发表于2025-04-11
经子浅谈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匆匆忙忙几十年,不知已过小半生,还是大半生,惭愧的是,还未通读论语。以前常想通读论语,竟然明日复明日,复到最近,总算通读了,不仅阅读了,还朗读了。为何常想通读论语,理由很单纯,因为看书时常和子曰不期而遇,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子曰还好,毕竟熟悉,还有一些子曰所见...
评分匆匆忙忙几十年,不知已过小半生,还是大半生,惭愧的是,还未通读论语。以前常想通读论语,竟然明日复明日,复到最近,总算通读了,不仅阅读了,还朗读了。为何常想通读论语,理由很单纯,因为看书时常和子曰不期而遇,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子曰还好,毕竟熟悉,还有一些子曰所见...
评分匆匆忙忙几十年,不知已过小半生,还是大半生,惭愧的是,还未通读论语。以前常想通读论语,竟然明日复明日,复到最近,总算通读了,不仅阅读了,还朗读了。为何常想通读论语,理由很单纯,因为看书时常和子曰不期而遇,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子曰还好,毕竟熟悉,还有一些子曰所见...
评分匆匆忙忙几十年,不知已过小半生,还是大半生,惭愧的是,还未通读论语。以前常想通读论语,竟然明日复明日,复到最近,总算通读了,不仅阅读了,还朗读了。为何常想通读论语,理由很单纯,因为看书时常和子曰不期而遇,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子曰还好,毕竟熟悉,还有一些子曰所见...
评分匆匆忙忙几十年,不知已过小半生,还是大半生,惭愧的是,还未通读论语。以前常想通读论语,竟然明日复明日,复到最近,总算通读了,不仅阅读了,还朗读了。为何常想通读论语,理由很单纯,因为看书时常和子曰不期而遇,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子曰还好,毕竟熟悉,还有一些子曰所见...
图书标签: 经学 杨伯峻 經學 文献学 杨伯峻著作集 散文随笔 工具书 中国文学
《经子浅谈》是杨伯峻先生讲解古代经书、子书和平生治学大要的书,非常通俗生动,平易近人,特别适合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朋友阅读,是快速了解传统经典的最佳入门书之一。作者还在本书中讲了他怎样和《左传》结缘,怎么作的《论语译注》和《孟子译注》,以及前辈学者杨树达和黄侃对他产生的学术影响等。
“这样为著书而读书,既有一定的目标,便不能不有一定的方向和进程,自然会把你的兴趣纳入一定的轨道,因而改正你这种泛滥无所归宿的毛病。同时,它还会迫使你深入钻研,不致容许你老是停留在一般的了解上。尤其重要的是,你可以从实践中继承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学习他们的治学方法,培养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P144
评分先说后半部,可以当散文随笔看,内容轻松诙谐,即时是在那些痛苦的岁月。一个文人的骨气和豁达。前半部分可以看出杨先生,治学之严谨,特别是左传部分。 有些人所谓学了儒家,也可能多半是先立了个儒家的框再去看书,框外无理。想必这样的人也不是揣着儒家思想。
评分黄侃授课的情形,颇让人神往
评分《经子浅谈》 这一类型的书很像《经典常谈》《二十五史说略》都是一些大家的写的对中国的重要典籍的导读和介绍。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家喻户晓的书,中间谈的儒家典籍“十三经”每一篇都谈了他自己的看法,我唯独对春秋三传读起来还是有点困难,可能是中间对天文历法的一些有点困难。当然他中间有些文字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味道,但是他谈的还是很好的,书很薄,读起来很快。后面还谈了他的叔父杨树达和老师黄侃的一些文章。对老师黄侃五十岁就去世了表示很惋惜。对叔父的总结了很多。对他的帮助还有治学人格。这一类型的书怎么看都不嫌多。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可以一看,但不推荐。尽管杨氏学养深厚,但在规模与深度上,与前贤仍有差距。此书比起吕思勉的《经子解题》,几乎可以说拿不出手。以《春秋》三传的介绍为例,杨氏因《左传》研究名家,故而尊《左》而抑《公》、《谷》,失之偏颇。杨氏读书不博,其推重《檀弓》之叙事,以为独见;殊不知吕思勉在《经子解题》中早有论述,且以《檀弓》为先秦叙事之极则,比之杨氏虽称许《檀弓》,仍列于《左传》之下的狭隘态度,不知要高明多少。
经子浅谈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