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1948—),本科毕业于布莱顿的苏塞克斯大学,于东英吉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从一九七四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中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纪录,他已经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发表于2025-02-23
儿童法案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中国有句话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用来形容Ian McEwan真不为过。我觉得他在自己的每一本书里,都能够对许多职业行业事物做精辟到深入骨髓的描述。在这本The Children Act里,不仅有法律、还有宗教、诗歌、音乐... ...我想这也就是我爱读他的书的原因吧。 在美国有见过耶...
评分原地址: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99488 作者:恺蒂 2017-06-04 09:32 来源:澎湃新闻 五月初,坐火车前往格洛斯特郡,采访麦克尤恩(Ian McEwan)。 火车驶出帕丁顿车站,城市渐渐被美丽的乡村风景取代,天气也好起来,灰云变成了白云,白云变成了阳光。 ...
评分图书标签: 伊恩·麦克尤恩 小说 英国文学 英国 法律 麦克尤恩 外国文学 心理
《儿童法案》中的菲奥娜•迈耶是一位高等法院的女法官,向来以严苛的睿智、精确和理性闻名。可她成功的职业生涯却无法掩盖家庭的不睦。多年的不育以及丈夫的出轨令她长达三十年的婚姻陷入了危机。
十七岁的男孩亚当由于宗教信仰拒绝输血治疗,命悬一线。时间在流逝,控辩双方都给出了理由,为了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决,菲奥娜决定亲自前往医院探望男孩。一番恳谈触动了菲奥娜内心深藏已久的情感,最终,她的裁决将给两人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后果……
麦克尤恩在《儿童法案》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道德与法律的困境:到底是尊重宗教信仰、个人意志,还是应该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背负着文明社会的沉重枷锁,人性的天平最终将向哪一边倾斜?
“这是自《在切瑟尔海滩上》后,麦克尤恩写得最好的小说。”——《卫报》
技巧很厉害,但是故事过于单薄了
评分篇幅不长正好一口气读完,蛮典型的麦克尤恩故事,有点「爱无可忍」的意思;法律方面真的蛮专业,也构筑了好几重有趣的二难选择情境(话说耶和华见证人……真的……),故事张力和悬念做得也很足。就是技巧用得太明显了,匠气太足,而又缺乏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结构(比如「赎罪」或者「甜牙」那种),结尾更是掉链子……
评分对婚姻中客观存在的彻骨冰冷与绝对孤独的描写,依然是最打动我之处,一定是痛悟了婚姻及家庭给予个人灭顶之灾式的阴影覆盖,才能落笔成这些永远无法解开的心结;论及父母抚养孩子的段落,依然能回想起《水泥花园》的可怖;夫妻间如履薄冰的试探,则恍如《星期六》附身,这也是本书最华彩的段落,也证明他的心理戏描摹依旧强悍;主角的个人生活穿插于“庭戏”故事,以主线带动副线的发展,直至两者完全融合,并最终改写所有人结局,前半本平淡,且有说教倾向,略枯燥,结尾古典乐现场见功力,甚至联想到《追忆》中的音乐会,整体三星半。
评分对婚姻中客观存在的彻骨冰冷与绝对孤独的描写,依然是最打动我之处,一定是痛悟了婚姻及家庭给予个人灭顶之灾式的阴影覆盖,才能落笔成这些永远无法解开的心结;论及父母抚养孩子的段落,依然能回想起《水泥花园》的可怖;夫妻间如履薄冰的试探,则恍如《星期六》附身,这也是本书最华彩的段落,也证明他的心理戏描摹依旧强悍;主角的个人生活穿插于“庭戏”故事,以主线带动副线的发展,直至两者完全融合,并最终改写所有人结局,前半本平淡,且有说教倾向,略枯燥,结尾古典乐现场见功力,甚至联想到《追忆》中的音乐会,整体三星半。
评分之前因为题材的缘故(法律)搁置了许久,以至于最新的My Purple Scented Novel和Nutshell读完之后都没碰这本早在2014年就出版(而且我第一时间便购得了本作的原版)的作品;后来被简体中文版的封面所吸引(不出意外,还是张志全老师设计,封面的色调和用图都很棒,但我莫名觉得这个设计也非常适合麦氏更早的Sweet Tooth),于是购得本书迅速开读。也许是期待值过低,这本小作品读起来居然比想象中要顺利地多——当然,如今这个阶段的麦克尤恩些什么都是比较“温和”的路线,再加上一些可爱且俏皮的叙事技巧或是节奏——而且也非常真诚。有一些《在切瑟尔海滩》上的影子,情绪渲染的很到位,有噱头(忘年恋等),有思辨(关于法律与人情的思考),能在如此篇幅内有此效果,大概当今没几个作家能做到。
儿童法案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