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的形形色色故事中,《聚会》大概是最让人心碎无比的一个。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爱尔兰,海格迪家族有12个兄弟姐妹,为了参加沉海自杀的兄弟黎安的葬礼,重新聚在了一起。
女主人公薇罗妮卡深爱着哥哥黎安,由于哥哥的去世,她开始抽丝剥茧般的揭开整个家族的伤疤:童年的一切不幸,父母和子女间的爱与伤害,被侵害的哥哥的叛逆,祖辈间的恩怨情仇,忧郁的爱情,沸腾的愤怒……
这不只是一个发生在爱尔兰的家族史诗,也有在每个人心中都能找到的共鸣。阅读时仿佛所有的感官神经都裸露在外,牵动着情绪,令人欲罢不能、欲语还休。
作者介绍:
安•恩莱特(Anne Enright,1962—),爱尔兰作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出生于都柏林,获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英文和哲学学位。师从安吉拉•卡特和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并获得了硕士学位。
恩莱特曾任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人和导演,业余写作。1993年后开始全职写作生涯,被称为爱尔兰最有前途的作家之一。1991年获爱尔兰鲁尼奖,2001年获安可奖,2007年凭长篇小说《聚会》荣获布克奖,2008年、2015年两次获爱尔兰年度小说奖。
恩莱特的创作主题涉及家庭关系、爱情和性、爱尔兰历史和及其时代精神,代表作有《聚会》《便携式处女》《父亲的假发》《林奇的欢愉》《孕育随笔》等。
译者介绍:
夏欣茁(1977-)
翻译硕士,留学英国,现居加拿大,加拿大翻译协会认证翻译。自2003年以来,先后出版了八本独立译著,跨越从儿童文学到布克奖获奖作品、从通俗小说到历史著作、从教育心理学到电影研究的多种文学体裁。
为父母担心的孩子不曾见识,被父母伤害的伤痕。那些留在我们身体上、心理上的伤痕,我们要如何和它们相处呢?这是个歌颂成功、赞美甜蜜的世界。我们这种残破的功能不全者,向内得不到家庭之暖,向外得不到社会认可支持。我们在哪里才可以坦然生存呢? 有时候的做法是,带上面具...
评分一般家庭中都存在两种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这两种亲密关系都与肉体和爱有关:前者因为先天的肉体脱胎关系而天然相爱,后者因为后天的相爱而追求肉体相融。因为夫妻之间的爱和亲密关系都是后天的,所以夫与妻既相爱又相互伤害并不奇怪;而父母与...
评分没有序言,没有后记,这是作家出版社的典型风格,原来曾有一批“作家参考丛书”就是这样,不是为普通读者消遣所用。 上周出门前将这本书放到背包内,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读了一遍,在一周后飞回时又读了一遍。如果不是这样的机会,也不会在一周内读上二遍,否则也不能品出它的...
评分一般家庭中都存在两种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这两种亲密关系都与肉体和爱有关:前者因为先天的肉体脱胎关系而天然相爱,后者因为后天的相爱而追求肉体相融。因为夫妻之间的爱和亲密关系都是后天的,所以夫与妻既相爱又相互伤害并不奇怪;而父母与...
评分这还是我第一次读到爱尔兰作家的作品,自然是抱着一种新鲜感开卷的。平时接触的西方文学中,如果说英国文学,那是十分熟悉的,然而对于爱尔兰,却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而要想真正深刻的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他身上的民族烙印、生活经历又是不可忽视的。 《聚会》...
2018#43#2018年春节读完的最后一本书。2.21。2007年布克奖,2007年的意识流。尽管的确有许多小手段,将一场葬礼写得不再是葬礼,但因为是意识流,于是人物轻飘了,少了打动人心的重力。
评分让我觉得和《无声告白》蛮像的,所以更喜欢这本书了 刚开始看蛮无聊的说,但是接着往下会发现错综的关系还是很吸引人的 结局没有后记,像是切然而止……感觉还是蛮奇怪的,像是够了却还想再知道些什么
评分不算难看,但真的没读懂。
评分女作家都是从和母亲的关系里认知生活,这是最重要的,爱,也恨,最终又归于死亡,我觉得每一个女作家的小说都不能缺少这个部分,这部分越强我越喜欢。
评分女作家都是从和母亲的关系里认知生活,这是最重要的,爱,也恨,最终又归于死亡,我觉得每一个女作家的小说都不能缺少这个部分,这部分越强我越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