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 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发表于2024-12-22
东方之行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读黑塞的书,学会了抑制住好奇心,享受那个过程。不像我现在在读的小说,拼命的看,想要结局。 不是每一本都可以读懂。报了一种“不求甚解”的想法,开始读这本《东方之旅》。这是我看黑塞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彷徨少年时》,居然摘录了很多内容,打出来,很有成就感。那本书...
评分关于东方情结 黑塞的世界观里,全世界民族一分为三: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以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剩下的都属于原始民族。他在精神追寻的路上,向着东方越走越远,“我们这些西方老态的子女,不可能再回到原始民族的最原初的人性和天堂般纯净的状况,但在东方精神那里,返乡...
评分读黑塞的书,学会了抑制住好奇心,享受那个过程。不像我现在在读的小说,拼命的看,想要结局。 不是每一本都可以读懂。报了一种“不求甚解”的想法,开始读这本《东方之旅》。这是我看黑塞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彷徨少年时》,居然摘录了很多内容,打出来,很有成就感。那本书...
评分读黑塞的书,学会了抑制住好奇心,享受那个过程。不像我现在在读的小说,拼命的看,想要结局。 不是每一本都可以读懂。报了一种“不求甚解”的想法,开始读这本《东方之旅》。这是我看黑塞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彷徨少年时》,居然摘录了很多内容,打出来,很有成就感。那本书...
评分(刊于《长江日报》2017年3月14日,发表时有删节) 文/俞耕耘 赫尔曼·黑塞,如果不写小说,不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会是思想家,而且还是个“东方学家”。这当然与他研习哲学,加之德国基因自带的思辩玄想,密不可分。细翻西方文化思想界,对东方称得上“有些了解”的,少得可...
图书标签: 赫尔曼·黑塞 游记 宗教 文学 黑塞 东方之行 旅行 德国
由赫尔曼·黑塞所著的《东方之行》讲述了赫尔曼·黑塞的心中有一座东方文化的圣殿。其中既陈列着他对于以中国、印度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学、绘画、宗教的独到的见解,也镌刻着他用讽刺故事、童话、寓言所描绘的东方图景。但无论他是在试图厘清佛教、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还是以极具民间传说色彩的方式讲述一位具有“印度式生命轨迹”的国王的故事,都无一例外表达了贯穿其一生创作的主题:个体在积极寻求本真自我的过程中力图实现分裂自我的和谐统一。
巴黎回科隆的火车上看的,读着这个翻译简直可以想象得出原文是什么样的句子。
评分黑塞先生
评分相比于前半部分对印度和中国零散的见解,后面的故事更加曲折动人。黑塞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印度民间信仰体系的庞大复杂,先前只是听说过婆罗门、湿婆、印度教等等词汇,我觉得有必要读一本印度宗教的书籍来加深印象。对于印度的了解仅限于几部电影和好友杨沁的几首诗歌,应该增加功课。
评分虽然黑塞说尽管他珍视叔本华在智识上的引导但不认同其悲观主义的态度,他自己对内观自省、明空见性的极度推崇,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望。他感觉欧洲信仰被现代化理性主义摧毁,需要那种如东南亚一般都灵魂的虔信,又呈现了世事苦厄的轮回与追寻灵魂平静的终极途径。在现代化不遗余力地用混凝土和钢筋继续移平整个世界的今日,很难说多少人拥有实践的空间或能力,也许只能保留一个精神的花园,而这究竟是悲观,虚无或是积极,坚守,不过是词语的差异罢了。。。
评分前面昏昏欲睡,日记..还是旅行记录..后面还不错 挺喜欢
东方之行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