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1954年,获得英国女王授予的“荣誉侍从”的称号,他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1959年,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1965年12月16日于法国病逝。
《映象中国》是毛姆1919年至1920年间游历中国的游记作品,展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满目疮痍的场景,再现了腐败政府的软弱无能与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通过调侃的讥讽,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外国列强的骄横虚伪和生活的空虚与无奈,以及朴实勤劳的中国民众所担负的深重灾难。
虽然我非常喜欢毛姆,但是我还是想说,这本书,从某些方面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的真实场景,但实际上他不了解中国。不通中文,只是到此一游的毛姆就像现在的旅游,走马观花又难免雾里看花,如同书中第三十八章中,那个中国的哲学家所说:“你们每天苦力和买办打交道,就以为每...
评分读毛姆的这本书,一直读到合上书页,把书的封面封底又看了一遍,依然觉得是在阅读另一个国家的奇闻逸事。是的,“奇闻逸事”,很显然,这是毛姆,或者西方在东方最想寻觅的明亮宝石,碧绿翡翠。而作为读者——作为另一个“奇闻逸事”的捕捉者,一个出生在这“神秘”东方的东方...
评分虽然我非常喜欢毛姆,但是我还是想说,这本书,从某些方面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的真实场景,但实际上他不了解中国。不通中文,只是到此一游的毛姆就像现在的旅游,走马观花又难免雾里看花,如同书中第三十八章中,那个中国的哲学家所说:“你们每天苦力和买办打交道,就以为每...
评分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算不得是深刻的中国观察,毕竟他于1919年至1920年顺长江溯游而上的游历只有几个月的光景,对于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家,恐怕没有任何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形成如何深邃的认知。毛姆很知趣及熨帖地将自己的这系列游历文章名之为“在中国屏风上”,即意味...
评分在这本书里,终于可以看到毛姆是如何描绘我熟悉的景致,如何评价我传承的文化,以及如何看待中国二十世纪的劳苦人民生活状态的了。依然犀利如锋。 印象深刻他的《天坛》《长城》,还有对蜀中的描写,以及孤儿塔、街道、大江、罗曼司,毛姆的景色描写从来不只是描写景色,经常...
没想到毛姆先生在中国游历了那么久,接触了那么多的在中国的外国人和中国人。很多的文章写了距离西藏30英里的那个小城,是哪呢? 从另外的角度见识了那个时候的中国。
评分【说唱诗人】 《月亮与六便士》 《刀锋》《人生的枷锁》 对人物描绘深不可测 语言像手术刀一样精确 捕捉细微表情变化 推理心理刻画 到最后人物欲说没说时 那种感情和能量的严谨区分 已经清晰到可以猜到 说话的内容大概是什么了 看毛姆的小说总有一种 代入角色思维的的愉悦感
评分其实不是在谈中国。在那些自认高级的文明者眼中,即便是施舍也是带着不情愿的。所有对殖民者的美好想象都被撕开虚伪的面纱。尊重和沟通的前提应是彼此的平等 。毛姆对旧中国的态度应该是极具代表性的。
评分满目的中国苦力,满眼的西方人奢靡的生活,被强行撬开的中国大门里,并无平等可言。。。毛姆作为一个作家,还是比较客观的,悲哀而无奈,对比现在,我们国家终于扬眉吐气,我也对灿烂中华文化里的精华爱得更加深沉!“韧”“上善若水”……
评分毛姆的这本书是在中国望眼西方,鸦片盛行的年代,传教士成为一个社交圈子,其实毛姆来中国也都透过这些传教士看不同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其中有个例外就是去拜访中国一个文人的时候,毛姆写的心理写的传神。毛姆始终是个细腻的观察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