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鹏程,男,汉族,1985年生于浙江绍兴。201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1月出站留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曾任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中心访问研究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口头传统、谣言、民间文化的现代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论文十余篇,译有《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发表于2025-02-08
文体的社会建构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社会学 曲艺 相声 祝鹏程 民俗学 2018 现当代文学 文化
关于相声,今日的大众有很多经典的认知与命题,诸如相声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历史悠久的讽刺传统”等。我们时常习惯从这些本质化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它,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知识与概念是如何生成的。本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者把相声的变迁放置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以动态的视角来探究相声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的改进过程。综合考察相声这种文体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管控、知识生产的形塑、表演空间的改换、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表演者、经营者与观众的互动下被建构出来,并通过认知装置的倒置成为向来如此的“传统”。本书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相声的影响,也探讨了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体现了融合民间文学与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文体不是一种静态的分类工具,而是“一种社会世界观、一种交流的工具、一种预期的理解框架”。无论是相声的“现实主义传统”,还是“讽刺精神”,都是在某种特殊情境下对相声的价值挖掘,却被后人视为相声永恒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在从晚清到新中国的相声改进与变迁中被赋予的。 P.S. 这本书看得我都想听相声了。
评分作者很努力想把相声的变迁写好,但作者似乎不懂相声,这是本书最大的问题。最精华的是那些口述材料,无奈都只有片段,如果把这些口述材料编成集子会更好看。
评分社会建构的视角已不新鲜,但作为博论能够把理论和材料糅合到这个程度,还是非常值得学习。标题“文体的社会建构”不太合适,首先“十七年”相声并不具备文体(genre)研究的代表性,其次相声作为文体古已有之,“十七年”只是重新建构了它的风格(形式与内容)罢了
评分不懂民俗学,所以没觉得“动态文体”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互动中建构出来等等,社会学里基本上是cliche了,完全基于对相声的兴趣当成社会史来看的,材料很有趣。例如常宝坤和赵佩茹改《八大吉祥》“木兆念个桃,毛主席问林彪”啥的。解释了之前一些疑惑,例如为啥老一辈口风比现在小年轻正,可能跟结合推广普通话有关,现在拎个胡同串子满嘴炉灰渣子就上台,还说是北京味儿。
评分祝师兄大作,本科还是研一时看过博士论文的原版,不知这次修订了多少。(2020年:要为了梗和导师序言里归纳的四原则去重读一下。)
文体的社会建构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