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倫• 瓦茲(1915—1973)
美國神學博士,禪宗信徒,對東方哲學有精深的理解。他的思想受到鈴木大拙的影響,同時又不局限於東西方宗教和哲學的某一領域。
生前齣版的20多部有關宗教哲學和心理學的著作,在美國幾乎每一部都是暢銷書,並以多種語言在全球翻譯齣版,包括《禪之道》《心之道》等。
作為一個狂熱的演講者,瓦茲在20世紀60年代定期齣現在廣播節目中,並主持瞭熱門的係列電視節目《東方智慧與現代生活》。他在美國的影響力甚至超過瞭吉杜·剋裏希那穆提。在1959 年齣版的《垮掉禪、方形禪與禪》中,瓦茲為美國“垮掉的一代”的禪修實踐命瞭名。
譯者:蔣海怒
佛教禪學研究和譯介學人,哲學博士,佛教思想史博士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2015—2016年訪問學人。現任職於浙江理工大學,同時兼任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校佛教及思想史研究機構專職研究人員。著譯作品多種,現居杭州。
《禪之道》初版於1957年,是西方哲學傢阿倫·瓦茲眾多著作中影響深遠的經典長銷之作,其觀點透徹,條理清晰,適宜普通讀者入門閱讀。書中既有禪思想的全麵闡述,也有將禪應用於生活和藝術領域的實踐指導。
全書圍繞“禪”這一主題,上承“背景和曆史”,下啓“原理和實踐”。
上篇追溯禪與道傢、佛教的淵源,深入闡述與禪的誕生密切關聯的《易經》、老子、莊子、列子、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並細緻梳理禪宗的曆史傳承。
下篇重點闡述禪精神中核心的兩個概念“空”和“妙”,以及“靜坐無為”的禪修方式,並以“坐禪”和“公案”為例展開深入探討;最後討論禪在生活、藝術中的錶達與應用,如與詩藝、茶道、園藝、書法、劍術等之間的關聯。
禪道中所蘊含的“無心”“無為”的意味,和對“永恒現在”的生命狀態的無目的性和自足性的認知,可以啓發當今易於焦慮的現代人——通過學習將禪作為自己生命過程中不斷參悟的哲學,把握禪的精神,專注當下,提升生命的境界,獲得心靈的平靜。
對於“禪”總覺得無比深奧,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事物都可以讓修道之人悟禪機,而我們這些俗人,想悟道禪道,似乎不大可能。唯有那些大師,道傢、法傢、佛傢等人物纔能做到。所以特彆想好好讀讀這本書,但由於悟性太差,讀起來很是艱難。所以此書評藉鑒瞭一些內容。 《禪之道...
評分提起“禪”中國人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慧能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更是將禪的智慧推至極緻,用短短二十個字詮釋瞭何為“放下”,並且流傳韆古,至今為世人所用。然而,究竟何為禪,我們又應該如何去理解,始終是一道難題。 盡管我們自認為熟悉...
評分對於“禪”總覺得無比深奧,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事物都可以讓修道之人悟禪機,而我們這些俗人,想悟道禪道,似乎不大可能。唯有那些大師,道傢、法傢、佛傢等人物纔能做到。所以特彆想好好讀讀這本書,但由於悟性太差,讀起來很是艱難。所以此書評藉鑒瞭一些內容。 《禪之道...
評分對於“禪”總覺得無比深奧,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事物都可以讓修道之人悟禪機,而我們這些俗人,想悟道禪道,似乎不大可能。唯有那些大師,道傢、法傢、佛傢等人物纔能做到。所以特彆想好好讀讀這本書,但由於悟性太差,讀起來很是艱難。所以此書評藉鑒瞭一些內容。 《禪之道...
評分說起“禪”,就不能不說起那個發生在神秀與慧能之間的故事。當然,眾所周知的是,最終是慧能略勝一籌,他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確實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颱。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要更具領悟力和穿透性。本來也是挺好的一首偈...
這麼高的分?你們真的讀懂瞭嗎?或者正因為讀不懂? 雖然完全看不懂,但發自內心覺得寫的很好,因為看不懂也能耐心的看完。
评分本書上部旨在論及儒釋道與“禪”的關係,下部意在闡述禪修實質與日本工業文明及藝術匠心所特有的禪境氛圍,即:寂(sabi)、侘(wabi)、物哀(aware)、幽玄(yugen)四重文化屬性。但全書總體上可作為對於鈴木大拙禪著簡明解讀之作如是觀之。明確指齣“禪”源齣於宗教與性靈更超脫於宗教與性靈。當對於禪修的我執也被拔除之際,便是禪修的開始。正可謂“魚遊於水而不知水,鳥翔於風而不知風。”禪修也是“不可以有心得,不可以無心求。”
评分愛麗絲說轉念一世界,魔女說持續修行呀。
评分無目的生活之道
评分暢銷全球60餘年的禪道入門書,影響瞭西方韆韆萬萬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