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萨雷•贝卡里亚(1738-1794),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1738年3月15日生于意大利米兰的一个贵族家庭,1758年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762年发表《论米兰公国1762年货币混乱及其救治》。1764年完成《论犯罪与刑罚》,并于当年出版,由此一举成名,并为他赢得长久的声誉。1768年成为米兰宫廷学校经济贸易学教授,讲授经济学课程。1771年成为米兰公共经济最高委员会成员,先后负责过经济部门和司法部门。1791年又被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任命为伦巴第刑事立法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其间力主废除死刑。
黄风,195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至1992年曾先后五次赴意大利进修、讲学。1996年获“国际罗马法奖”;1998年获意大利外交部“文化作品翻译奖”;1999年获意大利总统授予的“仁惠之星”共和国爵士勋章。出版个人著作和译作二十余部。
发表于2025-04-10
论犯罪与刑罚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第一次接触“易感触的力量”,很新奇。其实当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系统了解的人大概不多。“如果所采用的力量并不直接触及感官,又不经常映现于头脑之中以抗衡违反普遍利益的强烈私欲,那么,群众就接受不了稳定的品性准则,也背弃不了物质和精神世界所共有的涣散原则。...
评分第一次接触“易感触的力量”,很新奇。其实当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系统了解的人大概不多。“如果所采用的力量并不直接触及感官,又不经常映现于头脑之中以抗衡违反普遍利益的强烈私欲,那么,群众就接受不了稳定的品性准则,也背弃不了物质和精神世界所共有的涣散原则。...
评分读完了《论犯罪与刑罚》,由衷地为贝卡利亚的远见和睿智所折服,即使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人看来已经司空见惯,但对于一个生活在18世纪的人来说,能够拥有如此的洞识和前瞻,实在是破天荒的一件事情,尤其考虑到当时欧洲仍保留有中世纪的浓厚残余势力和思想。所谓天才,唯有超越...
评分早就耳闻贝卡里亚这本书了,一直没好好看,现在看了感觉实在相见恨晚,手捧这本书就有想在安静处高声朗读的愉悦。慷慨激情且充满人性,相信作者对于这些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点滴都有自己平静清醒的思索,字斟句酌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关怀。 不仅是法律人, ...
评分读完了《论犯罪与刑罚》,由衷地为贝卡利亚的远见和睿智所折服,即使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人看来已经司空见惯,但对于一个生活在18世纪的人来说,能够拥有如此的洞识和前瞻,实在是破天荒的一件事情,尤其考虑到当时欧洲仍保留有中世纪的浓厚残余势力和思想。所谓天才,唯有超越...
图书标签: 法学 贝卡利亚 法律 刑事法学 犯罪 刑法 启蒙运动 刑罚
《论犯罪与刑罚》这部著作篇幅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被誉为刑法学乃至法学领域里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本书原著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全书洋溢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气息,对刑讯逼供和死刑进行了愤怒的谴责,鼓吹刑法改革,力倡罪刑相适应的近代量刑原则。本书问世后立即给作者带来了极大声誉,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它对于俄国、普鲁士以及奥地利等国的刑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本书被誉为刑法领域里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自1993年由黄风教授第一次翻译成中文以来,本书已经被列为中国刑法学研习者的必读书目。
超越时代的洞见,不少论断在当下显得更为精辟。
评分●犯罪原因:犯罪是自由意志的表现,是由具有鉴别是非善恶的人自己所选择的;另两个主要原因是经济条件和擅断的法律制度。●罪行法定:只有法律才能规定犯罪及其刑罚;法官无权解释法律;法律必须明确通俗、公布于众;凡法律上规定的对犯罪的刑法,对任何犯罪的人都必须平等的、不可避免的适用。●预防犯罪:制定明确、通俗的法律,树立法律的权威性;传播知识与发展科学相结合;建立司法机关内部的监督机制;奖励美德;改善教育。●刑罚效果:强调刑法运用的基本原则:罪行相适应;刑罚及时性;刑罚必然性。●废除死刑:违背了社会契约;并不是威慑最灵验的手段;容易引起旁观者的同情和怜悯;威吓作用是多余的和不必要的;败坏社会道德;一旦发生错误则无法挽回。
评分超越时代的洞见,不少论断在当下显得更为精辟。
评分同学推荐的法学经典著作 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它不囿于时代的洞见和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感觉这本书译得不错)
评分同学推荐的法学经典著作 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它不囿于时代的洞见和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感觉这本书译得不错)
论犯罪与刑罚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