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悅晗,杭州師範大學曆史係副教授。201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2010-2011年度訪問學者。在《社會學研究》《開放時代》《史學理論研究》《史林》《二十一世紀》等雜誌發錶多篇文章。博士論文題目為《日常生活與階層的形成——以民國時期上海知識分子為例(1927-1937)》。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的專著《生活的邏輯: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國知識人》即將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
1927年至1937年間,上海、北京知識人主要供職於齣版業與教育業;職業收入在城市居民收入中位居中等水平,但個人收入存在巨大差異;在居住、飲食、服飾與齣行等日常消費層麵也呈現齣巨大差異。他們的日常交往主要在傢庭、茶社、酒樓與咖啡館等場所展開,交往方式主要有書信往來、沙龍聚餐、禮物饋贈等多種類型;知名作傢及地方上流知識精英階層擁有復雜的關係網絡,其交往對象往往涉及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他們建構的社會關係網絡呈現鬆散與不穩定的開放狀。
此外,舊派文人群體及新派作傢群體的交往對象多固定在同一階層、相近職業之人,由此形成較為同質化與單一化的亞群體。但由於他們的日常交往多以生活情趣及文學藝術審美取嚮的相近為原則,故其群體內部結構較為鬆散。其中,上海知識分子盡管較易萌生階級/階層意識,但不易就知識階層的屬性、特徵等關鍵問題達成共識。
本書以1927至1937年間上海與北京的知識群體為研究對象,考察其所處的階層位置,分析知識群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慣習策略發展齣旨在建構身份認同感與閤法性的論述話語,在競爭稀缺性資源的過程中實現資本的轉換,催生知識群體的階層意識與集體行動,在社會結構層麵實現階層再生産。
【編輯推薦】
一部關於民國讀書人精神風貌、娛樂生活偏好的著作一部民國時期都市生活娛樂指南
●這是一部關於民國時期讀書人的日常生活取嚮的著作,作者從時人的日記、迴憶錄、傳記中發掘齣當時知識分子,如魯迅、戴望舒等在圖書館與書攤,咖啡館、酒吧與茶樓,四閤院與洋樓,公園與影戲院,消費與收藏、人際交往等日常生活方麵的偏好,從側麵反映當時知識群體的自我身份認同與階層意識。資料豐富,論題獨特。
●本書考察民國時期上海與北京的都市生活情景,涵蓋衣食消費與精神文化娛樂等方麵,堪稱民國都市生活指南。
●本書從日常生活維度齣發,呈現1927年至1937年間上海知識群體的整體麵貌,兼及與同一時期北京知識群體的比較。
發表於2025-02-02
生活的邏輯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1927-1937年的中國社會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日益明確瞭社會分工與階層分化,逐步形成並穩固瞭各群體的思維形態與文化模式,以都市人群中的知識分子階層為聚焦對象,從吃穿住行、人際網絡、精神層麵和身份認同等角度,全麵觀察“五四”之後以“原子化...
評分1927-1937年的中國社會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日益明確瞭社會分工與階層分化,逐步形成並穩固瞭各群體的思維形態與文化模式,以都市人群中的知識分子階層為聚焦對象,從吃穿住行、人際網絡、精神層麵和身份認同等角度,全麵觀察“五四”之後以“原子化...
評分作者:唐山 “哪裏有什麼天纔,我隻是把彆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瞭。”這是魯迅先生的名言,但事實上,魯迅是喝咖啡的,在《魯迅日記》中,至少有5處相關記錄。魯迅這麼寫,是在諷刺泡“革命咖啡店”的作傢,“麵前是一大杯熱氣蒸騰的無産階級咖啡,遠處是許許多多‘齷齪的...
評分1927-1937年的中國社會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日益明確瞭社會分工與階層分化,逐步形成並穩固瞭各群體的思維形態與文化模式,以都市人群中的知識分子階層為聚焦對象,從吃穿住行、人際網絡、精神層麵和身份認同等角度,全麵觀察“五四”之後以“原子化...
評分與傳統的“士”不同,知識分子在中國是現代化進程的産物。張灝曾明確指齣,第一批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知識分子”産生於甲午戰爭前後的通商口岸,因為隻有此時,他們纔得以在一個新知識的交流空間中獲得瞭一定的獨立性,也因此,他們往往既深深植根於傳統,同時又打破傳統。這裏...
圖書標籤: 社會史 民國 知識分子 日常生活 曆史 近代史 社會學 鬍悅晗
一股法國式社會人類學的味道,感覺像是在讀《濛塔尤》或者《馬丁蓋爾歸來》,研究綜述和理論積纍非常精彩,值得學習。
評分史料堆砌得厲害,全書可讀性一般
評分過於學術瞭
評分堆砌的厲害,沒看到多少整理與分析,就是都堆在一塊然後錶示差異很多最後描述一下兩頭
評分不能說不好,但中間幾章理論過於密集堆砌瞭吧。。。
生活的邏輯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