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演化遗传学家,古遗传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演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瑞典皇家学会成员,英国皇家学会外籍成员。2007年被《时代周刊》评委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斯万特·帕博在尼安德特人的古DNA测序领域持续开展广泛且深入的研究 ,1997年与同事成功测得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2010年在《科学》发布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
译者:
夏志,特聘研究员,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科普写作者、翻译者。现任国际肿瘤基因组协作组(ICGC)协调人,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成员,兼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遗传学会科普专家,腾讯科普顾问,百度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著名期刊杂志发表近二十篇学术论文,百余篇科学专栏文章,已出版著作十五部,共计六百余万字。同时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五项。
审校者:
杨焕明,院士,研究员,华大基因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03年至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为印度国家科学院、德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丹麦皇家科学院等外籍院士。编著、翻译多部著名基因组学、医学遗传学相关的学术专著。
发表于2025-04-09
尼安德特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Paabo教授真是太坦诚了,在津津有味的给我们普及嘧啶和嘌呤知识以外,举重若轻的谈到自己怎么讨厌一个纳粹遗老教授的,怎么被前女友劈腿的,怎么和同事太太婚外情的,以及自己作为一个私生子对生父的好奇,一般科普书你真还看不到这样冷静而娓娓道来的科学家偷情描写,就凭这个...
评分既是演化遗传学家 斯万特 · 帕博 的半自传,又是关于他所从事的古遗传学、分子生物科学的浅显易懂的科普,即围绕尼安德特人 DNA 序列、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基因流动等等开展的研究。 但阅读之后,庸俗读者所得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简略提及另一位科学家的科研分析 : 与猿类...
评分 评分什么是尼安德特人?为什么要研究尼安德特人? 1856年,距离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还有三年的时间,德国城市杜塞尔多夫以东的尼安德特河谷中,工人在清理采石场的一个小山洞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和一些骨头。当时的工人们也没在意,他们以为这是熊的骨头。但这种骨头却越来...
评分先說一下,這本書與其說是講述尼安德塔人的點滴,不如說是一份研究報告或者作者帕波自己的工作回憶錄吧。他把自己學術生涯中對於怎麼取得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的經過說了個明白,而讀者則能從中了解一些關於這項研究的意義。 對於非理科出身的,有時候還真的覺得基因的取得跟電影...
图书标签: 人类学 科普 考古 人类起源 历史 进化论 生物 进化
以现代分子手段,重探人类演化路径
在“走出非洲”与“多地起源”的学说争论之间,持续追问“人之为人”的起源、演化与未来
◎ 编辑推荐
从提取古埃及木乃伊的DNA到测序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组
从冷战时期的单枪匹马到全球大协作背景下的往来轶事
古DNA领域奠基人的一手回忆,一线科研工作者的立体人生
◎ 内容简介
1856年,也就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的三年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以东约10千米处的尼安德河谷,清理采石场的工人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和一些骨头。几年后,这些遗骸被鉴定为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他们是谁?大约于3万年前消失的他们,是否与现代人类有过混血?我们体内是否还留存着尼安德特人的古老基因?
本书的作者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通过古DNA技术,大胆且严谨地探索了以上问题。《尼安德特人》既是他对古DNA领域从兴起到日趋成熟的第一手行业记录,同时也交织着一位科研工作者,真诚面对困惑、失败、质疑、成功与更多未知的精彩经历。从古埃及木乃伊到获得第一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再到发表第一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从瞒着导师开展实验,到冷战时期前往民主德国获取样本,再到全球科研协作背景下的交流轶事——帕博在古DNA领域30多年的探索,在“走出非洲”和“多地起源”学说争论之间,拉开了研究古老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现代人生理的序幕,也见证了一位好奇于古埃及学的医学生到人类演化科研项目组织者的成长。请跟随本书追本溯源,一探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又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
◎ 媒体推荐
帕博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引人入胜的古遗传学研究发展,以及使该领域成为可能的技术革新。
——《科学》
《尼安德特人》展现了一个新兴科学领域的发展历史。
—— 卡尔·齐默,《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有一个人的名字是与古DNA绑定在一起的,那非斯万特·帕博莫属……《尼安德特人》的出版及时,且行文流畅。必读推荐。
——《自然》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由传奇科学家写就的经典之作。我每次与斯万特·帕博博士见面都能感受到他的激情,相信本书一定会带给你一次不同寻常的寻踪问祖的穿越之旅。
——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帕博用引人入胜的笔调,讲述了欧洲“尼人”基因如何流入世界各地现代人学业的精彩故事;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情理之中。有趣的是,我国近年发现的许昌人化石居然还发育出“尼人”特有的器官构造,令人深思。遗传学与古生物学联姻将精准描绘近代祖先的行走轨迹:是“走出非洲”,还是“多地起源”,抑或“边走边融”?
—— 舒德干,中国科学院院士
想了解人类的演化历史,想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解密这一过程的,《尼安德特人》绝对是上佳的选择之一。
—— 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透过尼安德特人这个独特的小窗口,我们得以窥视人类演化的过往历程。想知道是什么铸就我们现今的样子,或许,你可以翻翻此书。
—— 邢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
了解我们从何而来,才能知晓我们将往哪走。认真回顾人类过往的历史,将会拥有更好的明天。
—— 王石,万科集团董事会名誉主席
我们的先祖是什么模样?我们人类为何成为如今这般?其间到底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我们从中又能学到什么经验教训?读读《尼安德特人》吧!了解逝去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
科学家是如何通过DNA的蛛丝马迹来寻踪“断案”的呢?这部重建人类演化史的“科学历险记”能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 李昌钰,刑事鉴识专家
什么使人类独一无二?科学家坚持不懈寻踪尼安德特人DNA,用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人类演化史的大门。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人类?看了此书你或许就会明白。
—— 黄晓明,演员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早早到了办公室,一半同事都没来,于是读完了这本书年前剩下的部分。尼安德特人不是新题材,都被拍成动画片《疯狂原始人》了,起初我以为这本书是讲尼安德特的繁衍史,读了才知道不是。这本书是作者的科研手记、研究工作复盘书,是作者回忆他本人如何从对木乃伊的DNA感兴趣,却一步步走上尼安德特人研究,最后成功对其完成了首次全基因测序的过程。理科的科研和文科真太不相同了,现在的理工科都是靠仪器了,所以可能这本书对理工科的研究者比较有吸引力,我看到眼睛一亮的部分,都是作者如何爱上同事的老婆,婚外恋,还结婚生子并继续与同事搞科研;以及与竞争者之间如何合作竞争之类的内容。
评分感谢后浪的赠书,这两天就看完了第一遍。原作者写到自己的科研历程,叙述了很多学者的心路历程,窃以为这些是打破关于关于科研不真实幻觉的好故事,而且文中在叙述中对所用到的研究手段做了精准又易懂的描述,对于外行而言,拿这本书去作为分子古生物学的入门读物还是蛮好的~
评分原先个人知识停在“走出非洲”阶段,读了有所更新,也破除了一些古DNA神话的旧知识。古DNA研究给我最重要思考是他们重视污染问题,这个团队在自己实验室里控制污染做到了极致,后来也可以用线粒体DNA对比来看别人代做的DNA污染情况。比较起来,历史语言学用核心词来做谱系就比较原始,核心词的污染可能比古DNA的污染还难测。有意思的是作者对分类学的态度,他认为“把生物物种归为种、属、目等的分类学是无聊的学术活动”,这就像是基因学对博物学的鄙视。做科学虽然有各种权威各种偏见,但是在真实世界这个权威面前,任何大佬最后都要低头,另外无论再神奇的科学,也都是有其确切的细致的根据原理,有其局限。这些东西也许就是科学的魅力。
评分标题起的太大了。其实除去巨细无遗的专业解释,这差不多就是本项目自传。
评分尼安德特人作为现代人类的已灭绝的最近缘亲属,对它的研究,结合了古生物学家、语言学家、灵长类动物学家、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的通力合作。其中一项发现,尼安德特人与中国人有51.54%的SNP匹配,不确定性为0.28%,这是两个专有数据,我不懂,只明白科学家在研究尼安德特人的活动范围及其与其他人种的杂交上取得了很多突破。这不仅是演化人类学、史前文明的进展,也体现了基因测序的成果,作者领导的团队是首次测序灭绝人类的基因组,并首次由一个小组承担哺乳动物的整个基因组测序。本书阅读有一些认知门槛,但能感觉作者的严谨态度,资料翔实,系列论文发表于《自然》《科学》等权威期刊,得到贾雷德·戴蒙德、克雷格·文特尔等人的赞许和帮助。与前些日子的“基因婴儿”事件恰成鲜明对照,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和科学。
尼安德特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