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畢業於牛津大學,學習工程和電腦科技,目前是《經濟學人》雜誌的數字編輯,掌管雜誌的網站及其移動端版本,此前還在《經濟學人》擔任過商業編輯、科技編輯和科學記者。他同時還是專欄作傢、BBC時事評論員,也為《衛報》《每日電訊報》《紐約時報》等媒體撰稿。其曆史著作還包括《人類食物的曆史》《六個杯子中的世界史》,以及暢銷書《維多利亞時代的互聯網》。
【內容簡介】
社交媒體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從西塞羅和其他古羅馬政治傢用來交換信息的莎草紙信,到宗教改革、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期間印製的宣傳小冊子,過去人類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響著現代社會。在報紙、廣播和電視主導瞭信息的散播幾十年後,互聯網的齣現使社交媒體重新變成人們與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並推動公共討論走嚮一個新的模式。
湯姆•斯丹迪奇在書中提醒我們,曆史上的社交網絡其實跟現代社會的社交媒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天主教會在迴應馬丁·路德的攻擊上的兩難境地很像今天那些大企業迴應網絡上的批評時的狀況;17世紀人們對於咖啡館會分散人們工作、學習注意力的指責也很像今天對社交媒體負麵作用的擔心。藉助對托馬斯·潘恩和“互聯網之父”文頓·瑟夫等人的討論,作者還探索瞭一些人們一直爭論的話題:從言論自由和審查之間的張力到社交媒體在啓迪創新和激發社會變革上的作用。
見識城邦簡史係列還包括:《人類簡史》《世界簡史》《生命簡史》《藥物簡史》《時間哲學簡史》《納粹德國簡史》《以眼還眼:犯罪與懲罰簡史》《婚姻簡史》《隱私簡史》等。
【編輯推薦】
★ 社交媒體不是什麼新發明!其特質、利弊、發展趨勢,都能在它的演變史中找到答案。瞭解曆史,纔能掌握“新媒體”時代的未來!
★ 莎草紙信→小冊子→咖啡館→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展示社交媒介的演化如何影響宗教改革、美國革命等曆史事件,進而改變人類的互動方式和文明進程
★ 社交媒體促進自由和開放,還是讓管控無處不在?社交媒體提高信息溝通效率,還是讓人無法專注於有益工作?社交媒體讓公共討論更加活躍,還是讓公共空間變得瑣碎和粗鄙?讓作者在數據與趣聞中幫你解答這些疑問。
★ 《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年度選書,各大媒體、書評人一緻好評。
【評論】
發人深省,信息豐富,綫索組織得清晰且引人入勝。
——《紐約時報書評》
斯丹迪奇在敘述社交媒體曆史的過程中,準確地抓住瞭人類對交流的需求這一核心,非常精彩。
——《齣版人周刊》
湯姆•斯丹迪奇又一次展示瞭他將曆史與現實的爭論聯係起來,並激蕩齣新知的天賦。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有趣,論證也很具說服力。
——史蒂文•約翰遜(Steven Johnso,美國科普作傢、媒體理論傢)
這本書讓我們懂得,今天的互聯網,其實是一個肇始於古羅馬的社交媒體傳統的延續。這就讓我們能更清醒地感知人類現在是如何在轉推曆史並同時創造未來的。
——剋雷格•紐馬剋(Craig Newmark,craigslist創始人)
發表於2025-02-07
社交媒體簡史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文/榖朋 我們對社交媒體真是又愛又恨。一方麵享受著它滿足我們錶達自我的暢快感,以及與他人建立聯係的安全感,另一方麵又對它的功能與效果憂心忡忡: 社交媒體浪費時間,使我們不能專注於有益的工作。 社交媒體的新形式導緻瞭公共討論的瑣碎和粗鄙。 社交媒體隻是一陣時髦,...
評分 評分不知不覺中,我們大多數人已經浸淫社交媒體中瞭,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網民人數已經超過8億人,其中94%的用戶會使用社交媒體。在實際中,這個比例有可能會更高,身邊人中,有手機的幾乎都會安裝一個微信。 喜愛社交可以說是人類天性,是根植於人類基因中的記憶。靈長類動物天生具...
評分不知不覺中,我們大多數人已經浸淫社交媒體中瞭,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網民人數已經超過8億人,其中94%的用戶會使用社交媒體。在實際中,這個比例有可能會更高,身邊人中,有手機的幾乎都會安裝一個微信。 喜愛社交可以說是人類天性,是根植於人類基因中的記憶。靈長類動物天生具...
圖書標籤: 社交媒體 文化史 傳播學 科普 社會學 曆史 網絡生活 科技史
古羅馬的廣場,基督教的小冊子,信息集散地咖啡館,報紙,無綫電,電視,互聯網(萬維網居然是物理學傢創建的),信息的發齣從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但始終沒變的是有個集中的平颱,比如可任意刪帖等,區塊鏈本來是最看好的一種更自由民主的技術,不知能否發展起來。
評分幾百年,技術在變,人類的本質終究是沒變。
評分跟《維多利亞時代的互聯網》差不多的風格,舉例生動,對比貼切,很有趣味
評分幾百年,技術在變,人類的本質終究是沒變。
評分論如何靠延伸定義讓社交媒體曆史延長500年並扯齣一本書
社交媒體簡史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