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等。黑龙江呼兰人。1929年入哈尔滨东北特区第一女子中学读书,爱好文学和绘画。后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1931年考入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次年在哈尔滨于患难中与作家萧军相识,开始共同生活并从事文学创作。1933年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次年与萧军相偕出亡青岛,后又转至上海并结识鲁迅。1935年出版的中篇小说《生死场》,收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是文学界最早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在日本统治下的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轰动当时文坛。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翌年初回到上海,投入抗日斗争。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即时写下《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等散文,记述日军暴行及心境。同年10月随同上海文化同人撤退至武汉,参与创办《七月》杂志,宣传抗日。1938年初应李公朴之邀,赴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后随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至西安、重庆等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逃亡到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文学创作,完成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攻陷香港,因病重无法离港,于次年病逝。出版有《萧红选集》。
发表于2025-01-03
生死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萧红 蕭紅 短篇 左翼文学 女性 中国
它反映了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生活和斗争,作品出版后“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和振动”。作品以许多连续性的生活画面“反映了我国东北数省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以后,所遭受的折磨与痛苦,生与死的挣扎,以及忍恨而起和敌人进行血的斗争的英雄事迹”。(萧军《生死场》重版前记)作品前半部分描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十年间,哈尔滨附近的农村,农民由于愚昧和落后,挣扎在充满血腥味的阶级斗争的生死场中。后半部分描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以后,受尽压迫剥削的人们从麻木状态中震醒过来,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生死斗争。作品对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罪行作了有力的控诉,表现了在民族斗争的生死场中,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它是作者的代表作,奠定了作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将其收入《奴隶丛书》,并为之作序,热情地赞扬这是一部表现“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作品。
她的文字我读不习惯
评分她的文字我读不习惯
评分她的文字我读不习惯
评分她的文字我读不习惯
评分最喜欢小城三月
生死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