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霆 男,满族,1940年4月生,吉林辽源人。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日本福冈吟咏道八洲庄鹰洲会名誉顾问、英国东方美术家协会会员、北美琴社顾问等。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学古琴,从溥雪斋、潘素学国画,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从吴景略学古琴。1989年到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研究并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员,教授古琴和洞箫。1994年10月回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任教。1963年以来教授古琴学生400余人,分布在中外许多地方。除在国内演出,还曾多次在英国、法国、美国等10余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演出,其中有40余场独奏音乐会,并在一些大学作学术讲演。以及在电台、电视台录制专题节目。1982年在英国达拉姆东方音乐节举行的独奏会是古琴史上第1次独奏会。1992年在巴黎拉维拉剧院千人座位的独奏会获得满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英国、法国国家电台多次广播其古琴专题音乐节目。曾为《知音》、《诸葛亮》、《秦颂》等多部影片、电视剧配古琴独奏。1988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年展,1989年在伦敦大学中国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1991年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作“国画与古琴音乐的点线之美”演讲,传略入载《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香港《世界名人录》(中国卷)。1999年3月被美国剑桥国际传纪中心选为《二十世纪杰出物人》。1994年11月获“民族优秀书画艺术工作者奖”,所录唱片《落霞流水》古琴专辑在台北获金鼎奖,1998年获《国际华人艺术大奖赛世界荣誉金奖》等。曾编写拍摄有艺术教育片《琴》、电视剧《凤求凰》,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琴》条目。发表论文主要有《略谈古琴音乐艺术》、《吴景略先生古琴演奏艺术》、《论查阜西先生古琴演奏艺术》等、新旧体诗“自嘲”等及古琴曲《三峡船歌》、《风雪筑路》;著有《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一书在台北出版。在国内外出版有《李祥霆古琴艺术》等唱片、录音带、录影带10余种。
发表于2024-11-30
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古琴 音乐 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 音乐美学 琴學 历史 人文 音樂
在线阅读:http://www.chineseculture.net/guqin/newsletters/lixiangtingtangbookfullversion_files/lixiangtingtangbookfullversion.htm
序㈠
在我国的音乐史料中,有关於乐器方面的文献为数甚多,其中又以古琴音乐的史料最为突出。这是因为古琴是文人雅士的乐器,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高雅的音乐型态,与「士无故不撤琴瑟」的文风乐教息息相关。
汉代蔡邕在其所著「琴操」中说:「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是故我国自古就把琴视为表徵道德的乐器,用以陶冶性情,移风易俗,进而「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在历代长期不断的传扬发展过程中,有关琴史、琴谱的搜集整理,琴弦、琴律的改革考究,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琴发现保存,成果辉煌,使古琴的艺术生命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李祥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琴学家,在古琴演奏和学术研究方面,均有其独特造诣。民国七十九年(西元一九九O年)自英国返台,向本会提出「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一文之撰写计画,次年五月签约撰稿,越年四月底完成。李先生在本文中所叙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的阐发,见解卓越,有独到之处,深具琴学研究参考价值;所选与古琴有关的诗词文章,内蕴繁茂,丰硕可观,除富有珍贵的文学价值外,兼含音乐、哲学、思想、情趣的寄寓,无不言外有音,美不胜收。学者诵读之余,启发必多,在此谨向李先生申致敬意与贺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申学庸
序㈡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难以胜数的伟大成果,古琴艺术则是其中尚未被人们充份认识的宝贵的一项。古琴艺术产生至今已三千年左右,是人类文化中唯一活着的最古老的艺术。这一古老的艺术有着丰富的很高水准的古代音乐作品、美学文献,以及精美的古代乐器保留到今天。这些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都是无与伦比的。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全面发展的辉煌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高峰,而古琴艺术是突出的部分。琴曲之王「广陵散」完成於此时,今天所见的经典之作「幽兰」谱的写本抄於此时。名曲「梅花三弄」作於此时;周详的记谱法产生於此时并且沿用到今天。现存於世的精美绝伦的唐代制做的古琴「九霄环佩」「飞泉」「玉玲陇」「春雷」「万壑松涛」仍发出绝妙的声韵。而古琴演奏美学和音乐思想亦有着精譬深刻的观点。
历来以琴、棋、书、画称为文房四艺,而琴居其首。但是现在有关唐代文化著述多着眼於文学和美术。在有关中国古代音乐的著述中也少论及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和音乐思想。因此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和音乐思想的研究是一个很为重要的课题。笔者於一九九一年五月开始了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
为了对唐代古琴艺术研究的准确性,除直接采取唐代文献,包括诗、词、文及琴谱「幽兰」之外,仅是采用了最接近唐代的有关材料四种:宋人朱长文的「琴史」、後晋修撰的「旧唐书」、宋代修撰的「新唐书」以及明代宁王朱权编篡的「神奇秘谱」中的琴曲「广陵散」谱。「旧唐书」去唐最近,「新唐书」是宋代所修正史,去唐未远,皆应可以凭信。朱长文生於一O三八年卒於一O九八年,与「新唐书」修撰年代的一O四四至一O六O年同期。而且朱长文家藏书二万卷,十九岁得中进士後,因伤脚,居家二十年,读书著述,成就甚多。其後曾任秘书省枢密院编修等职。他著「琴史」专在记琴人之事,其可信程度当与正史同。朱权为朱元璋之子,封为藩王,又酷好古琴。以其心之切,其位之贵,寻求得古代皇家秘谱完全可能。而且他记述「广陵散」谱流传之脉胳清楚肯定,当也有所据,亦可凭信。
为尽可能正确认识唐代古琴艺术,取材宁可过苛而不敢稍宽。所幸者,唐代文化果然不愧为中国文化高峰、诗歌王国。「全唐诗」四万八干多首中与古琴有关者,竟寻得多达一千零七十多首。此外寻得与古琴有关的词十六阕,文三十六篇。所包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广泛。一些著名诗人写出为数可观的有关古琴的诗篇,其中二十一位写有十三篇以上。伟大诗人李白所写最多,达四十四首。白居易次之,有三十三首。诗圣杜甫也有十六首之多。
经过一年的研究,对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和音乐思想形成的总体认识,在演奏美学方面概括出十三象:一日雄、二日骤、三日急、四日亮、五日粲、六日奇、七日广、八日切、九日清、十日淡、十一日和、十二日恬、十三日慢。在古琴音乐思想方面基本分为两种,一为艺术琴,一为文人琴。在文人琴的音乐思想中,归纳为七类:一欣然类、二深情类、三清高类、四旷逸类、五艺术类、六圣贤类、七仙家类。
本书所提出的研究命题虽然已进行完毕,但对唐代古琴艺术的研究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笔者在此对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的鼎力支持,对郭前主任委员为藩 、余处长玉照、周顾问维屏、利专门委员明勋、游素凰小姐的关心和协助,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同时希望得到上述各位及海内外琴入学者的指正。
李祥霆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於伦敦琴窗
气象万千的唐代古琴演奏艺术
演奏美学是音乐思想的体现,它所达成的音乐实际乃更深入影响演奏者和欣赏者的感觉与思想。唐代诗、词、文及其它文献中有关古琴的作品,在古琴演奏美学方面有着生动而丰富的反映。可以令我们有一个广阔而深入的认识。迄今为止,关於古琴演奏美学,成为独立篇章之系统理论的,唯有清人徐青山「溪山琴况」十四则。此外只是散见於一些琴谱中的叙述而已。因之此命题尤需关注。
总观已得到的唐代有关古琴文献材料,可以发现唐人在古琴演奏美学方面虽然没有形成一篇独立著述,但在这些文献对古琴的表述中,已经甚为明确而具体。现在可以归纳出十三题,试名之为「琴声十三象」。一曰雄、二曰骤、三曰急、四曰亮、五曰粲、六曰奇、七曰广、八曰切、九曰清、十曰淡、十一曰和、十二曰恬、十三曰慢。这十三象可以解之为十三种现象,也可以解之为十三种类型。但不只是外表现象,而是艺术内涵的表现与传达。薛易简有「琴诀」一篇,提出琴有七种可以达到的艺术境界,同时它也是对古琴演奏艺术的七种要求。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演奏美学理论。他所提的是原则式的概念,可惜没有像「溪山琴况」那样作进一步的解说或论述。他又提出弹琴有「七病」,是直接从演奏实际中提出的法则。在唐代一些琴家的传略中尚保存一些他们的演奏美学材料,放在「琴声十三象」之外加以综述。
作者将考证的大量资料和个人弹奏心得结合,著成了很好的古琴美学、古琴弹奏资料。但文章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材料不少但材料之间系统性和关键性较弱,美学概念定义不准确,存在琴曲题材、演奏技法与审美风格、审美范畴混淆不清的问题。不过,也已经为琴文化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了。
评分有时间认真练琴就好了,写什么书呢?或者打打麻将也行啊。
评分有时间认真练琴就好了,写什么书呢?或者打打麻将也行啊。
评分有时间认真练琴就好了,写什么书呢?或者打打麻将也行啊。
评分文章杂乱,理论深度不高,但段子不少,更像摘抄笔记
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