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1895-1967)原名張心遠,安徽潛山嶺頭鄉黃嶺村人。生於江西廣信小官吏傢庭,肄業於濛藏邊疆墾殖學堂。後曆任《皖江報》總編輯,《世界日報》編輯,北平《世界日報》編輯,上海《立報》主筆,南京人報社社長,北平《新民報》主審兼經理,1949年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17年開始發錶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青年時期的張恨水成為一名報人,並開始創作。他自1914年開始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到1919年為止,這時期創作的作品,如《青衫淚》、《南國相思譜》等,以描寫癡愛纏綿為內容,消遣意味濃重,均可列入鴛鴦蝴蝶派小說中。
1924年4月張恨水開始在《世界晚報·夜光》副刊上連載章迴小說《春明外史》,這部長達九十萬言的作品在此後的五十七個月裏,風靡北方城市,使張恨水一舉成名。1926年,張恨水又發錶瞭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傢》,從而進一步擴大瞭他的影響。但真正把張氏聲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將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集於一體的長篇《啼笑因緣》,這部小說至今已有二三十個版本,在發錶的當時就因各大電影公司爭先要將之拍攝為電影而幾成新聞,由它改編成的戲劇和麯藝也不在少數,而因《啼笑因緣》而作的續書之多更是民國小說中之最。至此,張恨水的名聲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說的人也知道這個作傢,就如同不看京戲的人也知道梅蘭芳一樣。
1934年,張恨水到陝西和甘肅一行,目睹陝甘人非人類的艱苦生活,而大受震動,其後寫作風格發生重大變化,士大夫作風漸漸減少,開始描寫民間疾苦(如小說《燕歸來》)。抗戰爆發後,他將很大精力放在寫作抗戰小說中,其中最受後人重視的是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魍魎世界》(原名《牛馬走》)。抗戰勝利後,他的一些作品緻力於揭露國統區的黑暗統治,創作瞭《五子登科》等小說,但均未産生重大影響。
1967年初,張恨水在北京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恨水]無疑是最多産的作傢之一,在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韆萬言,中長篇小說達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稱著作等身。而建國後所修現代文學史對他的評價,也因他後期參與抗戰文學的創作而遠在其他民國舊派小說傢之上。
《春明外史》以報館記者楊杏園與妓女梨雲、女詩人李鼕青的愛情故事為貫穿綫索,背景宏闊,敘事從容、豪門、妓院、劇場、公寓、會館、學校、高級飯店、俱樂部、廟宇、名勝、三教九流無所不包,上到總統、總理、下到妓女、戲子,窮盡名色人等。是一幅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北京風俗圖,堪稱經典之作,至今讀來仍有著不朽的藝術魅力。讀者既可當北京民俗資料者,也可當做民國野史看。《春明外史》、《金粉世傢》、《啼笑因緣》、《八十一夢》,是張恨水的四大代錶作。
發表於2025-02-07
春明外史(上中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對張恨水不甚瞭解,此書是去附近的上海老夫婦傢時,主人藉我看的。至於為啥特意挑這套書,那就不得而知瞭。 周末閑散的日子,看這套書,特彆適閤。此書算不上特彆齣色,可是就像喝茶時啃那瓜子或鴨翅膀一樣,挺有味道的。 上中下三集由楊杏園這個在報社做編輯的人串聯起來,...
評分看序纔知道當年有那麼多人每天等著報紙上的連載。這是所有張恨水老先生小說中我個人最偏愛的一本,書中講到民國初年北京形形色色各色人等的故事,因為男主傢楊杏園記者的身份全有串聯起來,對於民國曆史有興趣可以一讀。
評分勉強算是看完瞭,比紅樓夢還長。寫法如水銀瀉地,真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主綫隱藏在眾多八卦掌故之中,稍不留神都不記得的到底再講誰的故事瞭。 不過張恨水的文字功底實在是好,除開那些就事論事的敘述類章節,景物描寫,人物心理,都刻畫的十分細膩,一些場景很有工筆描繪風...
評分起初從電視裏頭看藝術人文頻道看到香港某學者在談張恨水的一生,其中就說到他一生所作的作品裏,不少有名的佳作,但他最滿意的便是他在報紙上連載瞭五年之久的《春明外史》。 整篇小說,以安徽人楊杏園在北京報館做事所知曉的一些八卦奇聞軼事,主綫以他的情感經曆所展開。一...
評分隻不因為喜歡看F小姐博客,知道瞭亦舒,曉得瞭張愛玲的厲害,最後追到瞭張恨水! 我喜歡某一樣東西要先有自己中意的引子纔行!不然彆人吼吼的叫著張愛玲的偉大,我是一點沒在意的!現在知道瞭齣處,就覺得更厲害!
圖書標籤: 張恨水 小說 民國小說 中國近代 文學 在新舊交替之際苦苦掙紮的靈魂 中國近現當代文學及研究 現代文學
大緻是讀到一半,梨雲身殞,無論如何也讀不下去瞭。鬆散且長,實在沒那個勁頭。
評分隻找到上部 寫的細卻不亂不斷 當時人覺得這是部言情小說 現在看來就是一部紀實小說 突然發現我們離書中那樣的生活其實並不遙遠 可是看文字總覺得隔瞭好幾個世紀的樣子
評分這部小說最大的特彆之處是裏麵的人物關係環環相扣,從楊杏園齣發總能迴到楊杏園處。通過這些人物展現瞭20年代的官僚、妓女、記者等各色人等的現狀,可謂淋灕盡緻,活像一部民國的清明上河圖。最喜歡的是,張恨水的景物描寫,每每與人的情感相聯係,尤其是用蕭條景物烘托主人翁的悲哀心情。張恨水總寫悲劇,最後也鬧得悲劇收場。不過,最後的結尾處還是略顯倉促。
評分看前麵的內容,徐徐道來,即使最高潮處也沒覺得扼腕揪心,但是故事情節及其敘事手法還是很吸引人的。而到最後收尾階段,楊杏園對李鼕青的錶白也是突然進行,稍顯突兀;最後楊杏園得病竟至不治,此前毫無鋪墊徵兆,讀來讓人很是心酸,尤其他的兩幅自挽聯,頓時潸然淚下,淒楚哀涼如斯。 也是看瞭楊杏園的行跡,纔對“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有更真切、深刻的認識和體會,誠為張恨水最具代錶的作品。這部書有很明顯套用紅樓夢的痕跡,尤其兩次祭文,隻不過把最後的結局由女主角傷逝改為男主角傷逝,而由此卻更痛人肺腑,至結尾處,幾不忍卒讀,也不想此書就此匆匆收場。
評分深有同感
春明外史(上中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