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荣,1962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系博士。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中文系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西域语文、历史,特别是西藏历史、藏传佛教和汉藏佛学的比较研究。历任哈佛大学印度梵文研究系合作研究员、德国洪堡大学中亚系代理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外国人共同研究员、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客座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等。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代表作包括《西藏佛教历史的语文学研究》《寻找香格里拉》《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文本与历史: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形成和汉藏佛学研究的建构》《藏传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编》等。
发表于2025-02-25
回归语文学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最早傅斯年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一本 第一分册,1928年10月)中积极倡导并引介“语文学”理论,诸多大师级学者对此身体力行,比如王国维、陈垣、陈寅恪,惜大师之后,这一学术路径竟至背离,沈卫荣教授大声疾呼“回归语文...
评分最早傅斯年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一本 第一分册,1928年10月)中积极倡导并引介“语文学”理论,诸多大师级学者对此身体力行,比如王国维、陈垣、陈寅恪,惜大师之后,这一学术路径竟至背离,沈卫荣教授大声疾呼“回归语文...
评分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小书,题为《回归语文学》。这本书共七章,加上前言和结语,分别是我近年来先后发表的九篇专题文章,讨论的是语文学和它与文学、佛学和藏学研究的关系。书中颇多现身说法,从我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它与语文学的关联出发,探讨作为一种学术方法...
评分最早傅斯年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一本 第一分册,1928年10月)中积极倡导并引介“语文学”理论,诸多大师级学者对此身体力行,比如王国维、陈垣、陈寅恪,惜大师之后,这一学术路径竟至背离,沈卫荣教授大声疾呼“回归语文...
评分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小书,题为《回归语文学》。这本书共七章,加上前言和结语,分别是我近年来先后发表的九篇专题文章,讨论的是语文学和它与文学、佛学和藏学研究的关系。书中颇多现身说法,从我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它与语文学的关联出发,探讨作为一种学术方法...
图书标签: 语文学 沈卫荣 藏学 语言学 历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回归语文学》为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所著,沈卫荣教授目前为藏学等领域的领军人物,曾追随王尧教授学习藏学,并在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具有深厚的语文学素养。回到国内后,沈卫荣教授倡导以语文学为基本方法,对于藏学、佛教史、中国古代史等领域进行研究并颇有建树。《回归语文学》为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关于语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随笔集,是其多年来对于语文学这一学问的理论研究的结晶。《回归语文学》将学术理论融汇于通俗的语言之中,写作严谨,简洁凝练,明白晓畅,为读者解读世界各地藏学、语文学的学术发展及成果概貌。《回归语文学》虽是学术随笔,但其所倡导的语文学理论对藏学等相关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回归语文学》主要内容为对于语文学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分析语文学这一学科的概念、发展史、研究领域、基本工作以及其带给学术界的重要意义。全书分为七个章节及前言和结语,包括:文学研究的理论转向与语文学的回归、语文学、东方主义和“未来语文学”、语文学与佛教史研究方法、文本的形成与历史叙事的建构、语文学、东方主义等内容,为一本语文学学术理论随笔著作。
绍介了“回归语文学”这一口号近二三十年在欧美人文学界的流行:汇入这一口号的,一方面是曾高举东方主义解构大旗的理论气质批评家,一方面是未曾离开的东方语文学家,在后者的视野看来,前者由文返质不过是理论家的又一个时尚把戏。而超越西方人文学的时尚把戏,需要扎实的语文学工作所塑造的风格。——而这也是中国人文学追赶流动中的世界潮流时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然而中国人文学不仅有“虏学”,也有“汉学”。中国“汉学”怎么追赶世界潮流,或者说,怎么与世界潮流构成关系呢?这本身是一个比语文学更复杂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作者克制地介绍了philolophy与史语所传统。
评分比老前辈多给一星,主要是我一些独立探索出的“想法”,有些外国人先我一步讲出来了。读书之乐,莫不如此,遇知音者,千载之下,犹旦暮也
评分一块是讲语文学对藏学、藏史的建设性意义,这部分最有收获;一块是用语文学方法澄清东方主义对西藏的误解。最重头的是以保罗·德·曼和萨伊德回归语文学的口号为引子,谈语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兴替,主要把语文学衰落的原因归结为它的高成本和与殖民主义的政治不正确。为了重振语文学,介绍了三种向度的语文学,以语文学建构历史,未来语文学等等设想,似乎希望连通语文学和更广阔的人文关怀,显得很有情怀。但唯其如此,它的界限也模糊起来。
评分文中重复的表达太多,但不妨碍读来有收获。前两章针对保罗德曼和萨义德在临终之前对回归语文学的呼吁,前者针对文学研究中的理论转向,后者针对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等对欧洲东方学研究中的文本语文学研究的损害。后几章从自身的专业出发谈语文学在方法论上也是颇有启发。当然,我最关注的的仍然是其中对语文学的历史、方法和分支等等的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语文学之争在英国“书籍之战”中的重要性。
评分车轱辘话好多 不知道是作者的原因还是编辑的问题 /相比于引西文文献我可能更喜欢看沈师具体分析材料的案例 /思路上启发很大 总觉得关于文本的使用和所处文明的剖析与区域社会史是无异的 都一种分析路径 只是处理的材料有异/ 打好基础真重要 不论是语言学的还是史学的
回归语文学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