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美学家、画家、作家。1947年生,福建长乐人。毕业于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系和艺术研究所,后留学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台湾联合文学社社长。绘画作品以花卉、水景画为主。著作颇丰,艺术研究类有《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艺术概论》、《美的沉思》、《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等,敖文有“岛屿独自》等,诗作有《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等,小说有《情不自禁》、《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等。
发表于2025-04-19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非常好的一本书,我个人认为。 亲切的饱含深情语言,常常会使你产生错觉,以为这就是给你写的信。 真实的不浮夸的语境,往往会使你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美。 没有教条,没有要求,没有锋利言辞,从日常听觉,视觉,触觉,嗅觉,来出发,缓缓的铺陈,淡淡的讲述,细腻...
评分以前发博客上的旧文一篇,呵呵。还是奥巴马大哥第一次来北京的那天写的 ———————————— 其实放在我抽屉里的那叠信纸已经放了几个月了。信纸很美,是用的类似宣纸的那种纸做的,但是比宣纸要更有韧感。纸张的纹理舒展而美丽,颜色是淡淡的蓝紫。纸张里还夹杂有落叶,...
评分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只会增加生命的腐烂萎缩。只有不断出走,不断重新出发,才能保有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你也才能感受到真正创造的快乐,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走到哪里,或许并不清楚,但绝不要在原地踏步,在原地停滞不前。我害怕生命成为固定的模式,接受僵化刻板的习...
评分10封书信,仿佛10封温柔的情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收信人,作者用心引导我们重新去认识身边的美,从内心的深处。 作者的美学观是淡定且成熟的,契合着东方人的内心诉求。 薄薄的一本小书,写作手法是如此细腻,仿佛用心经营的一本小说。 比较好玩的是,出版机构把...
评分“丫民,我收到你的信,知道你去了南方。你信中说到空气里海的气味,使我想起了昆布、海藻、贝壳、牡蛎或鱼族身上鳞片和湿滑的黏液。当然,还有盐,潮湿的、在空气里就饱含着的盐的气味,使一阵阵吹来的风,像一匹垂挂在空中飞不起来的、沉重的布,沉甸甸的,可以拧出盐来。” ...
图书标签: 蒋勋 艺术 随笔 美学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台湾 三联 文化
“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闻,美如何进来呢?”作者在这里想给青年艺术家传达的是,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作者重视的是“感官”,是打开视觉,开启听觉,是用全身心去感觉气味,重量、质地、形状和色彩,是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先为自己准备丰富的人的感觉。作者指出,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将自己置于安逸、固定的生活环境,他必须不断地“出走”,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才能领路创造的愉悦,感受到真正的美。
难得看哭啊
评分从开始的耐着性子听作者絮叨地铺陈细节,到渐觉微妙,渐入佳境,到最后,竟有种想要热泪盈眶的冲动。 原来艺术的感官竟可以如此细腻,嗅,触,品,听,视,娓娓道来,水乳交融。还是那句说烂了的,生活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在生活的一切里,但缺憾于我们没有那样敏感的触角,接收不到美的气息,以各种形式,气味,声音,质感,色彩等等形式存在的美。 太过焦躁的社会,总是急急往前赶,也忘记空下心来,打开心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 赶了多少,就漏了多少。 最后,他说,生命是不会有真正的黑暗的。 我想是的,除非一个人的心灵已死。 生命不会有真正的黑暗。
评分The year book.
评分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
评分看前面几页的时候觉得很不好看,罗嗦又矫情。可是一路读到后来竟然也被感动了,有几个片段几乎鼻子发酸。作者显然是很精通诗歌的,文字很煽情,且美。与其说是在讲艺术,倒不如说是讲生活本身。私以为真诚的生活从来都是艺术的前提,而艺术又永远高于生活。五星推荐,给热爱生活的人们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